第2369章 天墓无极(54)(3 / 7)
的照片,书箱是木质的,上面刻着“流动学堂”四个字,边角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他心里一动,立刻和徐水的古玩店联系,打听王先生后人的下落。古玩店老板很快回复:“王先生的孙子在徐水开了个老家具店,据说还藏着当年的书箱!”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徐水。路上,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里的档案照片:“各位,新的旅程开始了!这次去徐水找王先生的‘流动书箱’,看看当年的教育者是怎么背着知识‘走’遍乡村的。据说这个书箱里还留着当年的课本和文具,咱们一起期待下,能发现什么惊喜!”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根本停不下来!”
“流动书箱!听起来就很有意义!”
“砚哥注意安全!我们等着看直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个“流动书箱”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或许是王先生走村串户的艰辛,或许是农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这些故事都会让“民国教育者”的群像更加完整,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那么一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点亮了乡村的知识之光。而他,会继续带着镜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
清晨六点半,陈砚的闹钟还没响,手机就先震动起来——是徐水老家具店的王老板发来的微信:“陈老师,我把书箱找出来了,用布包了三层,就等你来了!”附带的照片里,一个深棕色的木质书箱躺在旧木桌上,边角磨得发亮,正面刻着的“流动学堂”四个字虽然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
陈砚立刻爬起来,把鉴定工具塞进背包,特意带上了木质文物专用的检测笔——能检测木材的老化程度,比肉眼判断更准确。出门时,天刚蒙蒙亮,他打开直播,镜头对着小区里的晨雾,直播间里很快聚了三千多“追更”的网友,不少人还在刷“等流动书箱等了一晚上”的弹幕。
“各位早,现在去徐水找王先生的流动书箱。先跟大家科普下民国流动书箱的特点:这种书箱是为了方便走村串户设计的,大多是木质的,分上下两层,上层放课本、文具,下层放干粮、水壶,有的还会在侧面装个小抽屉,放账本或学生名单。因为常年携带,磨损会很严重,尤其是提手和边角,这也是判断真假的重要依据。”陈砚一边说,一边翻出张馆长给的民国档案照片,“你们看王先生的书箱,提手是铜制的,已经氧化成暗红色,侧面有个小抽屉,上面刻着‘王’字,这些细节一会儿都要核对。”
弹幕里有人提问:“砚哥,怎么区分民国木书箱和现代仿的?我家有个老木箱,不知道是不是民国的!”
“看木材和工艺!”陈砚解释道,“民国流动书箱常用老榆木或老槐木,这两种木材密度高、耐磨损,表面有自然的木纹,不会很光滑;现代仿品多用松木或杉木,表面会涂漆掩盖木纹,摸上去很滑。工艺上,民国书箱的拼接处是‘榫卯结构’,没有钉子,现代仿品大多用钉子或胶水,仔细看能发现痕迹。”
一个半小时后,陈砚的车停在徐水老街的“老王家具店”门口。店面不大,门口堆着几张老木桌,王老板正站在门口张望,手里拎着个保温桶:“陈老师,一路辛苦了!我熬了点小米粥,先垫垫肚子,书箱在里屋呢。”
走进里屋,光线有些暗,王老板拉开窗帘,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一张旧木桌上——桌上放着的,正是照片里的流动书箱。书箱高约四十厘米,宽三十厘米,深二十厘米,木质是老榆木的,表面有一层温润的包浆,提手是铜制的,上面有细小的划痕,侧面的小抽屉上,果然刻着一个小小的“王”字。
“各位,就是这个书箱!”陈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提起书箱,对着镜头调整角度,“先看材质,老榆木的,用检测笔测一下(拿出检测笔贴近木材),显示老化程度在75年以上,符合民国时期的特征。再看提手,铜制的,氧化层厚度均匀,不是人工做旧的——人工做旧的氧化层会很薄,一刮就掉,这个刮一下(用指甲轻轻刮),没有掉漆,是自然氧化的。”
他打开书箱的上层盖子,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粗布,布上还留着几处淡淡的墨痕。里面放着几本泛黄的课本、一支铜制钢笔、一个瓷墨水瓶,还有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几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你们看这个瓷墨水瓶,”陈砚拿起墨水瓶,“是民国时期的‘青花小瓶’,瓶身上画着简单的兰草纹,底部没有款识,是当时的‘民窑实用器’,专门给学生用的,很常见但很有年代感。”
弹幕里一片惊叹:“书箱里居然还有完整的文具!太惊喜了!”
“那个铜钢笔!是不是和蔡先生的一样?”
“王老板,你爷爷当年用这个书箱走了多少村子啊?”
王老板坐在一旁的木凳上,喝着小米粥回忆:“我爷爷当年走遍了徐水的十几个村子,最远的要走三十多里地,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抹黑才回来。这个书箱里除了课本,还会装着我奶奶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