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9章 天墓无极(54)(2 / 7)

加入书签

有些褪色,但字迹很工整,说明刘先生当年很用心教学生。还有这些注释,特别直白,比如‘人:吃饭、干活的都是人’,适合农民孩子理解,这种‘通俗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特别难得。”

他翻到课本的最后一页,发现里面夹着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穿着粗布衣服的孩子,站在土坯房前,刘先生拿着黑板站在中间,孩子们手里拿着手抄的课本,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照片的边缘有些磨损,背面用铅笔写着“民国二十八年,满城李家庄扫盲班合影”。

“这张照片太重要了!”陈砚激动地说,“能直观看到刘先生办学的场景,和黑板、课本相互印证。你们看照片里的孩子,手里的课本和咱们现在看的一模一样,说明这些课本确实是当年用的,不是后来复刻的。照片背面的铅笔字,是民国时期的‘铅笔’写的,字迹有轻微的晕染,和现在的铅笔字迹不一样——民国铅笔的笔芯含碳量低,容易晕染,现在的铅笔笔芯含碳量高,字迹更清晰。”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这照片太有年代感了!”

“刘先生太伟大了!在乡村办学不容易!”

“砚哥,这些课本和照片能捐给博物馆吗?想让更多人看到!”

陈砚看向老刘,老刘笑着点头:“我早就想捐了!之前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你帮忙联系博物馆,太好了!我爷爷当年就说,办学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更多人识字,要是这些东西能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他肯定高兴。”

当天下午,陈砚就联系了保定博物馆的张馆长。张馆长一听有土坯黑板、手抄课本和老照片,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经过专业检测,确认黑板是民国二十五年左右制作的,课本和照片也是同期的,都属于珍贵的民国乡村教育文物。

“我们可以在‘民国保定历史’展览里加一个‘乡村扫盲’板块,”张馆长看着黑板和课本,兴奋地说,“把土坯黑板放在中间,周围摆上手抄课本和老照片,再配上刘先生办学的故事,让观众了解民国乡村教育的不易。另外,我们会给黑板做一个专门的保护罩,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受潮、风化。”

文物保护人员给黑板做了简单的清洁和加固,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浮尘,再用特殊的胶水加固边缘的磕碰处。老刘一直在旁边看着,眼神里满是不舍又欣慰:“辛苦你们了,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别让它坏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帮着老刘整理爷爷的遗物,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办学日记”。日记是用毛笔写的,里面记录了刘先生当年办学的困难:“民国二十七年,天旱,庄稼欠收,学生多不来,送小米二斗,劝其来学”“民国二十八年,无白灰,用灶灰代,写于黑板,色暗,学生看不清,遂用炭笔”“民国二十九年,县上给课本十本,分与学生,余者手抄”。

“这些日记太感人了!”陈砚在直播里念给网友听,“刘先生当年克服了这么多困难,就是为了让农民孩子识字。你们看这一句‘送小米二斗,劝其来学’,说明当时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没法上学,刘先生还要贴补粮食,这种精神太让人敬佩了。”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看哭了!刘先生太不容易了!”

“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真该让他们看看这些故事!”

“砚哥,能不能让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看看?让他们了解历史!”

陈砚立刻联系了满城当地的几所小学,和校长们商量组织学生参观展览。校长们都很支持,说可以把参观变成“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听刘先生的故事,亲手摸摸复刻的土坯黑板(怕原件损坏,博物馆做了复刻),体验当年的学习环境。

一周后,“民国保定历史”展览的“乡村扫盲”板块正式开展。开展当天,满城李家庄小学的学生们穿着校服,排着队参观。孩子们看着土坯黑板上的“识字救国”,听讲解员讲刘先生办学的故事,有的孩子还拿着复刻的手抄课本,一笔一划地学着写“人、口、手”。

老刘站在人群里,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红:“爷爷,你看到了吗?现在有这么多孩子识字,你的心血没白费。”

陈砚在直播里记录下这一幕,对着镜头说:“今天看到孩子们的样子,我突然明白,我们保护老物件、讲老故事,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让现在的人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前人用努力和坚持换来的。刘先生的土坯黑板、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这些老物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知识’的敬畏,对‘传承’的坚持。”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新发现的民国档案:“这里面记载了另一位教育者,姓王,在徐水办过‘流动学堂’,就是背着课本、黑板走村串户教农民识字,据说他还有一个‘流动书箱’,里面装着常用的课本和文具。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徐水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这个书箱。”

陈砚接过档案,翻开第一页,看到一张王先生背着书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