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3章 天墓无极(48)(3 / 6)

加入书签

来,目光坚定,“这些文物不是谁的私有财产,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财富,是我们的根和魂。你想把它们卖到国外,绝不可能!”

青禾悄悄绕到“幽灵”的身后,青铜钥匙在手中转动,准备随时行动。周明远则将一块甲骨藏在身后,准备在关键时刻反击。王承彦则用竹笔在甲骨上快速书写,似乎在激活某种能量。

“敬酒不吃吃罚酒!”“幽灵”大怒,举起枪对准我们。就在这时,王承彦突然将手中的甲骨扔向“幽灵”,甲骨上的文字在灯光下泛起红光,“幽灵”的枪突然失灵,无法开火。青禾趁机冲上去,用青铜钥匙打掉他手中的枪,王警官带领的警员也冲了进来,将走私团伙全部制服。

“甲骨上的文字记载着商代的‘镇邪’咒语,能干扰金属器物的功能,”王承彦解释道,“幸好我们之前解读出了这段文字,不然今天还真不好对付他们。”

我们将甲骨和青铜鼎交给殷墟博物馆,张教授送给我们一套《殷墟甲骨文合集》:“这些甲骨文的解读还需要时间,但有了你们找到的秦代篆书碑,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甲骨文的演变,揭开更多商代历史的秘密。”

我们握着《殷墟甲骨文合集》,站在殷墟的宫殿遗址前,看着远处的洹河,心中明白,华夏文明的脉络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篆书,再到后世的各种文字,从未中断。兽骨册的光带此时又指向了新的方向,这次落在四川三星堆,标注着“三星堆秘藏,青铜神树显文明之源”。我们知道,新的旅程又要开始了,三星堆的青铜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守护。

从殷墟出发前往三星堆的路上,车窗外的景色从华北平原的麦田渐渐变成川蜀盆地的丘陵,手中的兽骨册始终泛着淡淡的青绿光泽,文明脉络图上指向三星堆的光带越来越亮,甚至能隐约看到光带中浮现出青铜神树的轮廓。陈九爷靠在副驾驶座上,翻着张教授赠予的《殷墟甲骨文合集》,指尖在“蜀”字的甲骨拓片上停顿:“没想到商代的甲骨文里就有‘蜀’的记载,看来古蜀文明和中原文明早就有联系。这次去三星堆,说不定能找到两者更深层的关联。”

青禾把玩着青铜钥匙,钥匙表面映出窗外的青山,突然泛起一层青铜色的光晕:“之前在秦代篆书碑和甲骨文残片上,钥匙都有感应,这次到了三星堆,说不定能和青铜神树产生共鸣。我总觉得,这把钥匙和古蜀文明的青铜器物有着某种渊源。”

周明远坐在后排,正用放大镜观察一块从龙泉窑带来的瓷片,瓷片边缘的釉色竟与兽骨册上的青绿光泽隐隐呼应:“瓷器的釉料里含有天然的矿物质,而三星堆的青铜里也有类似的成分,说不定都是华夏文明‘地脉’的体现。到了三星堆,我得好好研究下青铜神树的材质。”

王承彦则握着那支蘸过兰亭墨的竹笔,笔尖偶尔会渗出一滴墨汁,在纸上晕开的形状竟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剪影相似:“这支笔能感应古文字的能量,三星堆的青铜器物上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但纹饰里肯定藏着古蜀人的‘语言’,或许笔能帮我们解读。”

经过两天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刚到博物馆门口,就看到一位穿着科研服的中年人在等候,他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首席研究员吴彬,手里捧着一个青铜面具的复制品:“你们可算来了!最近我们在新发现的8号祭祀坑附近探测到异常能量波动,仪器显示祭祀坑周围总有不明身份的人徘徊,我们怀疑是走私组织的余党。”

跟着吴彬走进博物馆的考古工作区,8号祭祀坑被厚厚的防护棚覆盖,棚内的探方里已经清理出一些青铜残片,残片上的云雷纹与我们在殷墟看到的商代纹饰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吴彬指着探方中央:“根据探测数据,青铜神树就藏在地下五米处,周围有复杂的祭祀遗迹,还有可能存在机关——我们在探方边缘发现了一些碳化的绳索和青铜钉,像是用来触发陷阱的装置。”

我拿出兽骨册,册页上的光带直接指向探方中央,青绿光泽透过书页,在地面上投射出青铜神树的完整轮廓。王承彦立刻拿出竹笔,笔尖刚靠近地面,就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墨汁在笔尖凝结成一个小小的“木”字形状:“笔在感应青铜神树的能量,‘木’字说明神树的核心与‘木脉’相关,可能需要用与植物相关的器物来激活机关。”

周明远从背包里取出一片从良渚古城带来的玉琮残片,残片上的神人兽面纹与青铜残片的纹饰重叠时,突然泛起绿光:“良渚的玉琮与天地沟通,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也有‘通天神木’的寓意,两者或许能相互感应。我们可以用玉琮残片作为引导,找到机关的关键。”

青禾则握着青铜钥匙,走到探方边缘的青铜钉旁,钥匙与青铜钉接触的瞬间,青铜钉突然发出一阵清脆的响声,周围的地面浮现出一圈淡淡的纹路,纹路组成一个复杂的“巫”字形状:“这是古蜀人的祭祀符号,‘巫’字代表祭祀者,说明需要有人站在纹路中央,模拟古蜀人的祭祀仪式才能打开机关。”

我们按照线索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