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7章 尸易无限(212)(3 / 7)

加入书签

场演示唐代写经体,让观众亲手抄写《心经》,感受唐代写经的魅力。不少观众都在体验区驻足,认真地抄写经文,有的还把自己写的经卷装裱起来带走,作为纪念。

老烟枪则在文物保护中心搭建了专门的文物修复室,配备了纸张修复机、颜料分析仪等设备,用于修复受损的经卷和绢画。他还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一起,研究制定了文物保养方案,定期对经卷和绢画进行检查和保养:“这些文物已经保存了一千多年,非常脆弱,咱们得用最专业的方法保护它们,让它们能再保存一千年。”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工作,他每天都会提前来到文物保护中心,仔细检查每一个展柜的锁具和温湿度,确保文物的安全。他还会在展厅里巡逻,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遇到有观众想触摸展柜或使用闪光灯拍照,他都会耐心地提醒:“这些文物很脆弱,触摸和闪光灯都会对它们造成伤害,咱们得一起保护它们,让更多人能看到它们的美。”他还和敦煌当地的学校合作,组织学生来参观特展,给孩子们讲解敦煌文化和文物保护的知识,不少孩子都被精美的绢画和经卷吸引,表示长大后想当文物保护工作者,守护敦煌的文化遗产。

经过八个月的紧张筹备,“敦煌新发现藏经洞文物特展”在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如期开展。开展那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敦煌学专家、文物爱好者、游客齐聚一堂,展厅里人头攒动,却异常安静,每个人都怀着敬畏的心情,欣赏着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当观众们看到完整的《金刚经》双语本、“西方净土变”绢画和唐代户籍册时,纷纷发出惊叹,不少专家还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文物的细节,场面令人动容。

“真没想到,咱们能参与这么重要的发掘和特展,”胖子站在展厅里,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有些湿润,“以前总觉得敦煌文化离自己很远,现在亲手清理、保护这些文物,才知道它们背后藏着这么多故事。以后我还要跟着大家,去发掘更多的文物,守护更多的文化遗产。”

Shirley杨看着展柜里的“西方净土变”绢画,感慨地说:“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信使,它们跨越千年,向我们讲述着唐代敦煌的繁华和信仰。这次藏经洞的发掘和特展,不仅让敦煌文化多了一份珍贵的实物证据,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能参与其中,是一生的荣幸。”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莫高窟崖壁,眼神里满是虔诚:“这辈子和文物打交道,最难忘的就是敦煌。这里的每一粒沙子,每一幅画,每一卷经,都带着古人的温度。咱们得好好守护它们,不能让它们在咱们这代人手里受损。”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敦煌新发现藏经洞文献选释》,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是我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一起完成的,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重要文献,还有详细的解读。这本书能为敦煌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献的价值。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敦煌文化,争取能解读出更多文献背后的故事。”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力量和期待。从唐代西安的新都郡主墓到敦煌的新发现藏经洞,我们跨越了地域和时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璀璨。每一次发掘,都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文明的传承;而我们,始终在路上,守护着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

就在“敦煌新发现藏经洞文物特展”热度正高时,张教授的手机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新疆文物局的紧急邮件——在新疆吐鲁番附近发现了一座唐代的戍卒墓葬群,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唐代边塞文书、兵器和生活用品,但墓葬群已经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部分文书被盗,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唐代戍卒墓葬群!”胖子一下子来了精神,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唐代边塞文书啊!说不定能看到戍卒写的家书、军情报告,还有当时的地图!兵器的话,说不定能找到唐代的横刀、长矛,那可比博物馆里的复制品带劲多了!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新疆!”

Shirley杨也难掩期待:“吐鲁番是唐代西域的重要据点,戍卒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唐代西域的军事防御、戍卒生活和民族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盗墓贼盗走文书,对历史研究是巨大的损失,我们得尽快出发,争取能追回更多文书,保护好剩下的墓葬。”

老烟枪则开始琢磨发掘准备:“吐鲁番气候干燥炎热,夏季地表温度能超过50℃,文物容易脱水变脆,咱们得带足遮阳棚、饮用水和文物保湿材料。另外,边塞文书多是纸质的,长期埋在干燥的沙土里,虽然保存相对完好,但一接触空气容易变形,得准备好无酸纸和定型剂。”

阿贵则激动地说:“唐代边塞文书里可能有汉文、突厥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反映了当时西域的民族融合。我对唐代边塞史很感兴趣,要是能发现戍卒的家书,说不定能还原他们的思乡之情和边塞生活,那可太有意义了!咱们赶紧出发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那些边塞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