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3章 尸易无限(208)(4 / 7)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雪山,感慨地说:“我这辈子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西藏的文物最让我震撼。这里的每一件金冠、每一卷文书、每一尊佛像,都在诉说着吐蕃与中原的文化交流,诉说着文成公主入藏的传奇故事。咱们得把这些故事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阿贵捧着刚出版的《吐蕃文木牍解读》,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摩挲,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研究的憧憬。“你们看这几页,”他翻开书里夹着彩图的章节,指着上面的吐蕃文木牍照片,“这卷木牍详细记载了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派使者前往长安学习纺织技术的过程,里面提到‘使者携吐蕃织工十人,赴长安西市织坊学习,三年而归,带回缂丝、蜀锦技艺’,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咱们在墓里发现了中原风格的缂丝佛像——这些技艺正是通过这种官方交流传入吐蕃的。”
张教授凑过来,仔细看着木牍上的文字,点点头说:“这段记载填补了史书中的空白。《旧唐书》里只说文成公主‘带来工匠数百’,却没提后续的技术交流,这卷木牍正好补充了这部分历史,太有价值了。”
就在我们围着阿贵的新书讨论时,扎西局长拿着一封电报匆匆走进帐篷:“有个紧急情况,咱们在清理西耳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暗格,里面藏着一个紫檀木盒子,盒子上有锁,而且锁孔里似乎有机关,不敢轻易打开,你们快过来看看。”
我们立刻跟着扎西局长来到主墓室的西耳室。西耳室的角落里,一个半米见方的紫檀木盒子嵌在石壁中,盒子表面雕刻着繁复的佛教八宝纹,正中央有一个铜制的锁孔,锁孔周围刻着一圈吐蕃文。阿贵蹲在盒子前,仔细辨认着吐蕃文:“这上面写的是‘非诚心向佛者,启之必遭天谴’,看来这盒子里装的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文物,而且设置了防盗机关。”
老烟枪从背包里掏出一套特制的工具,包括细铁丝、放大镜和微型摄像头:“先别着急开锁,我用微型摄像头看看锁孔里的机关结构,要是有暗器,贸然开锁会有危险。”他小心翼翼地将微型摄像头伸进锁孔,屏幕上很快显示出锁孔内部的画面——里面有三根细如发丝的铜针,一旦触动,很可能会触发藏在盒子里的毒针或火药。
“这是吐蕃时期常见的‘三针锁’,”老烟枪盯着屏幕说,“得用三根细铁丝同时顶住铜针,才能打开锁。胖子,你帮我扶着工具,保持稳定,高海拔地区手容易抖,咱们得一次成功。”
胖子屏住呼吸,双手稳稳地扶住老烟枪的手腕,老烟枪则用三根细铁丝,一点点探进锁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帐篷里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突然,“咔嗒”一声轻响,锁开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打开紫檀木盒子——里面铺着一层红色的氆氇,氆氇上放着一卷用金粉书写的佛经,还有一枚晶莹剔透的玉印。
“这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张教授激动地拿起佛经,“用金粉在桑皮纸上书写,这是吐蕃时期最高规格的佛经,而且保存得这么完整,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阿贵则拿起玉印,玉印上刻着吐蕃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汉文是“大唐吐蕃和亲印”,吐蕃文是对应的翻译。“这枚玉印太重要了!”阿贵的声音都在发颤,“它应该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时,唐朝皇帝赐予的,象征着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是中原与西藏自古以来血脉相连的铁证!”
随着暗格文物的发现,“吐蕃文明特展”的筹备工作更加顺利。开展那天,日喀则博物馆里挤满了观众,有藏族同胞,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国外的学者。当观众们看到那卷金粉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和“大唐吐蕃和亲印”时,都忍不住发出惊叹声,很多藏族老人还双手合十,对着文物虔诚地行礼。
“没想到能亲眼看到文成公主时期的文物,”一位来自拉萨的藏族老人激动地说,“小时候听奶奶讲文成公主的故事,今天看到这些文物,才知道那些故事都是真的,咱们西藏和中原的联系,早就刻在这些宝贝里了。”
特展举办期间,我们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警方在尼泊尔边境抓获了文物贩子“洛桑”,追回了最后一批被盗的吐蕃文物,包括几卷吐蕃文木牍和一尊小型的铜制佛像。至此,所有被盗的文物都已追回,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就在“吐蕃文明特展”热度未减时,张教授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文物局的紧急电报——在云南大理附近发现了一座南诏国时期的王室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南诏国文书、金银器和佛教造像,但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很多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南诏国!”胖子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早就听说南诏国是唐代云南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唐朝、吐蕃都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文物肯定有很多独特的民族特色,比如大理国时期的前身文化,还有南诏国的佛教造像,说不定还有南诏文和汉文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