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0章 尸易无限(205)(6 / 7)

加入书签

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宋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咱们得把这份记忆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古代的中国不仅有灿烂的内陆文明,还有辉煌的海洋文明。”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宋代古沉船贸易账簿解读》,兴奋地说:“这是我这五个月的研究成果,里面详细解读了沉船上的贸易账簿,还整理了宋代泉州与海外各国的贸易数据。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宋代的海外贸易史,争取能还原更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从西南边疆的南诏国墓葬到东南沿海的宋代古沉船,我们跨越山河湖海,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辉煌,也更加明白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不仅是守护一件件冰冷的器物,更是守护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

就在“宋代古沉船文物特展”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张教授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内蒙古文物局的紧急电报——在内蒙古通辽发现了一座辽代的贵族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辽代契丹文文书、金银器和丝织品,但墓葬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很多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辽代贵族墓葬!”胖子一听,眼睛立刻亮了,“我早就听说辽代的契丹族很勇猛,他们的文物肯定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比如金银器、马具,说不定还有契丹文的碑刻!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内蒙古!”

Shirley杨也说:“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文化融合了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特色,契丹文更是独特的文字,这座墓葬里的文物,对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具有极高的价值。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过去,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

老烟枪想了想,说:“内蒙古通辽的气候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墓葬里的文物虽然不容易受潮,但容易受冻开裂。咱们得准备好保温设备和文物修复材料,还有,草原上的风沙大,得带上防风沙的帐篷和口罩。”

阿贵则兴奋地说:“契丹文是我一直想研究的文字,之前只在博物馆里见过契丹文的碑刻拓片,要是能在墓葬里发现契丹文文书,我一定能帮忙解读,说不定能发现辽代契丹族的历史秘密。咱们赶紧出发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辽代的金银器了!”

我们很快就收拾好了行李,告别了陈局长和泉州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踏上了前往内蒙古通辽的旅程。火车在华北平原上行驶,窗外的景色从农田变成了草原,远处的蒙古包像一个个白色的蘑菇,散落在绿色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天空湛蓝,飘着几朵白云。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他们脸上都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辽代贵族墓葬里那些珍贵的契丹文文书、金银器和丝织品。我知道,前方等待我们的,可能是寒冷的草原、复杂的墓葬结构,还有未知的危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保护好那些沉睡在草原地下的珍贵文物,让它们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辽代契丹族曾经的辉煌。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在继续,而北方草原的历史文明,也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

火车抵达通辽站时,内蒙古文物局的孙局长已经在出站口等候。他穿着厚厚的蒙古袍,手里拿着一张墓葬的勘探图,热情地说:“欢迎你们来内蒙古!这座辽代贵族墓葬在科尔沁草原深处,是牧民在放羊时发现的。盗墓贼已经挖了一个很深的盗洞,进去盗走了不少文物,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一些契丹文文书的碎片和金银器的残片,情况很紧急。”

我们跟着孙局长往科尔沁草原深处赶,路上,他继续介绍:“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辽代的‘惕隐’(契丹族官名,掌管宗族事务),地位很高,墓葬里的文物肯定很丰富。辽代的文物有个特点,既有关东草原的游牧特色,又有中原的文化元素,比如金银器上的‘狼纹’‘鹿纹’,还有瓷器上的‘缠枝莲纹’,这些文物能很好地反映辽代的民族融合。”

抵达墓葬所在地时,草原上已经搭起了几顶蓝色的防风帐篷,周围拉着警戒线,几名考古队员正拿着工具在清理盗洞周围的沙土。孙局长指着一个深约10米的盗洞说:“这就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我们用探杆试探过,里面连通着主墓室,主墓室的顶部已经有些塌陷,随时可能有危险。”

老烟枪蹲在盗洞边,用手指捻了一点沙土,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土里有松脂味,辽代的墓葬常用松木做椁室,现在松木已经腐朽,得小心里面的木构件坍塌。另外,草原上的夜里很冷,咱们得在帐篷里生上火炉,防止文物和人受冻。”说着,他从背包里掏出几包艾草和雄黄,“这些东西撒在帐篷周围,能驱走草原上的狼群和蚊虫。”

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温湿度仪,往盗洞里伸了伸:“洞内温度-2c,湿度40%,虽然干燥,但温度太低,文物容易受冻开裂。咱们得先在盗洞周围搭建保温棚,再用加热器提高洞内温度,等温度稳定了再进去发掘。”

阿贵则蹲在盗洞边,仔细观察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