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6章 尸易无限(201)(3 / 7)

加入书签

又怕损坏文物,只好把手缩了回去。

就在我们清理梓宫周围的陪葬品时,阿贵在一个铜鼎里发现了一卷竹简。竹简已经有些腐朽,但上面的文字还能辨认。Shirley杨小心地把竹简展开,上面记载的是刘戊的生平,还有一些汉代的礼仪制度。

“这竹简太珍贵了!”张教授激动地说,“上面记载的内容,补充了史书上关于刘戊的记载,对研究汉代历史非常重要!”

我们继续在主墓室里清理,发现的文物越来越多:有错金铜鼎、青铜酒器、玉璧、玉圭,还有一些陶俑和木质的乐器。老烟枪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陶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粉末:“这像是汉代的‘墨’,用来写字的。没想到过了两千多年,还能保存下来。”

就在我们清理西耳室的时候,突然听到主墓室传来“咔嚓”一声响。我们赶紧跑回去,发现梓宫旁边的地面陷下去了一块,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张教授用手电筒往里照了照,隐约能看到里面有一些木质的箱子:“这应该是个‘暗室’,汉代王侯墓常用来存放珍贵文物的地方。”

胖子自告奋勇:“我下去看看!”他系上绳索,顺着洞口往下爬。过了一会儿,他探出头来,兴奋地大喊:“卷丝绸!”

我们赶紧把箱子一个个拉上来,打开一看,里面果然装满了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个箱子里装着一套汉代的“错金铜编钟”,虽然有些零件已经损坏,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还有一个箱子里装着几卷丝绸,丝绸的颜色虽然有些褪色,但上面的花纹还清晰可见,是汉代着名的“云气纹”。

“这些文物太珍贵了!”Shirley杨激动地说,“错金铜编钟和丝绸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就在我们沉浸在发现文物的喜悦中时,赵老师突然跑了进来,神色慌张:“不好了!营地外面来了一群人,说是附近村子的村民,非要进来看看古墓,还说这古墓是他们村里的,文物应该归他们所有。”

我们赶紧跟着赵老师来到营地门口,只见外面围了几十个村民,手里拿着锄头、铁锹,情绪很激动。一个年纪大的村民站在最前面,大声说:“这古墓在我们村的地上,挖出来的文物就该归我们村!你们凭什么把文物运走?”

张教授上前解释:“老乡,这些文物是国家的,不是哪个村子的。我们发掘古墓,是为了保护文物,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存和研究,以后还会在博物馆展出,大家都能看到。”

“我们不管!”另一个村民喊道,“我们村以前挖出来的铜钱,都能自己留着,凭什么这古墓的文物就归国家?今天你们不把文物留下,就别想走!”

胖子见状,想上前理论,被Shirley杨拉住了。Shirley杨拿出手机,打开一段汉代文物展览的视频,递给村民们看:“老乡,你们看,这些都是以前发掘的汉代文物,现在在博物馆里展出,全国各地的人都能来看。如果文物留在村里,不仅得不到好的保护,还可能被损坏、被盗走。只有交给国家,才能让这些文物保存下来,传给咱们的子孙后代。”

阿贵也上前,拿着《汉代文物图鉴》,给村民们看上面的文物图片:“我以前在云南的村子里,也见过很多老物件,后来都交给了博物馆,现在我们村里的人去博物馆,还能看到自己村里的老物件,特别骄傲。”

老烟枪也说:“老乡,我也是农村出来的,知道大家对老物件有感情。但这些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不是哪一个人的,也不是哪一个村子的,是全中国人民的。保护好它们,是咱们每个人的责任。”

村民们看着视频里的文物展览,又听了我们的解释,情绪渐渐平静下来。那个年纪大的村民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也不是想抢文物,就是觉得这古墓在我们村,我们也该为保护文物出点力。以后你们要是需要帮忙,比如看守营地、清理文物,我们都能来。”

张教授笑着说:“太好了!文物保护需要大家的支持,你们愿意帮忙,我们求之不得。以后我们会在村里办些文物保护的讲座,让大家都了解文物的重要性,还会邀请你们去博物馆看这些文物。”

村民们听了,都高兴地欢呼起来。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果然经常来营地帮忙,有的帮着清理文物,有的帮着看守营地,还有的给我们送来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阿贵和村民们聊得很投机,还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文物清理技巧。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古墓的发掘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我们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几十件。张教授看着这些文物,激动地说:“这次的发掘成果,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历史文化的了解,还为研究汉代的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就在我们准备将文物运回文物局进行修复和保存时,张教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挂了电话,他对我们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