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5章 尸易无限(180)(4 / 7)

加入书签

入探测,一个长约半米的青铜匣子被打捞上来。匣子打开后,里面存放着一卷用防水丝绸包裹的竹简,竹简上的文字虽因海水浸泡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出核心内容:“汉章武二年,置海驿于大洋之中,为舟师补粮、修船,通美洲、极地之途……”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值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建立初期,这段文字证明,即便在政权更迭的乱世,汉代开辟的全球丝路网络仍在运转。“这说明汉代的丝路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不同政权、不同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张教授捧着竹简,激动地说,“海上驿站的存在,也证明汉代商队的航海活动并非偶然,而是有组织、有规划的长期行为。”

科考队还对建筑群周边的海床进行了勘探,在码头遗址西侧发现了一艘完整的汉代楼船残骸。船体长度约20米,载重量预估达150吨,船体内还留存着大量未卸载的货物——丝绸、瓷器、青铜镜和玉石器,其中一面青铜镜的镜背刻着“海驿通四海”的铭文,镜缘环绕着中原云纹、西域螺旋纹和美洲太阳纹,是多元文明交融的直接见证。

深海丝路的发现,再次震惊全球考古界。阿依古丽团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中,新增了“深海驿站”展区。展区内通过深海探测影像、实物展示和沉浸式体验,还原了汉代商队在海上驿站补给、交易的场景;还专门设置了“汉代航海科技”展柜,展示汉代楼船的造船工艺、导航技术和海水淡化装置,让观众直观感受古代中国的航海智慧。

展区开放当天,来自全球的海洋考古专家共同签署《深海丝路文化遗产保护宣言》,呼吁各国加强对水下丝路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国际海洋考古学会主席在致辞中说:“太平洋深海驿站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全球丝路网络的海上空白,更证明古代中国在航海技术、全球贸易体系构建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启动了“全球丝路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项目联合世界各国的博物馆、考古机构,将全球范围内已发现的丝路文物、遗址数据,通过3D建模、数字扫描等技术,整合到一个开放的数字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在线浏览九层妖楼的青铜镜、特奥蒂瓦坎的五洲镜、南极的五铢钱,甚至能“潜入”深海,虚拟参观汉代海上驿站遗址。

数字档案馆上线后,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丝路热”。一位来自巴西的中学生在平台留言:“通过数字档案馆,我看到了汉代商队跨越太平洋的壮举,也了解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多么重要。未来,我希望能成为一名考古学家,继续探索这些伟大的历史秘密。”

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过程中,团队又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对全球丝路文物的数字比对,发现雅典卫城出土的青铜镜、麦罗埃古城的青铜镜、昌昌古城的青铜镜,在铸造工艺上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甚至使用了相同的模具。“这说明汉代不仅向世界各地输出青铜镜,还将铸造技术传播到了不同文明区域,”阿依古丽说,“这种技术共享,是丝路精神‘互学互鉴’的最佳体现。”

为了进一步研究青铜镜铸造技术的全球传播,团队联合希腊、苏丹、秘鲁的考古机构,开展“青铜镜铸造技术溯源”项目。在希腊雅典的一处古罗马时期铸造作坊遗址中,他们发现了与汉代完全相同的青铜镜模具;在苏丹麦罗埃古城,出土了带有中原风格的铸造工具;在秘鲁昌昌古城,甚至找到了用汉代青铜镜熔铸而成的美洲风格青铜器。

“这些发现证明,汉代的青铜镜铸造技术,通过丝路网络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希腊考古学家索菲亚说,“这种技术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全球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动力。”

阿依古丽站在雅典铸造作坊遗址前,看着出土的汉代模具,心中满是感慨。从西域的第一面青铜镜,到全球各地的文明信物;从陆上丝路的商队,到跨越太平洋的楼船;从深海驿站,到数字档案馆——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连接全球文明的精神纽带。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法国卢浮宫的消息——卢浮宫在整理馆藏的古罗马文物时,发现了一枚刻有西域螺旋纹的汉代五铢钱,钱身上还黏附着微量的颜料,经检测与古埃及壁画使用的颜料成分一致,推测是通过丝路网络,从埃及传入罗马,再流入法国的……

阿依古丽握着手机,目光望向远方。卢浮宫的这枚五铢钱,又为全球丝路网络增添了新的节点。从亚洲到非洲,从欧洲到美洲,从深海到极地,汉代的丝路精神,仍在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当今世界。而她知道,关于丝绸之路的探索,永远不会结束——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秘密等待发掘,更多的文明故事等待讲述,更多的人将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阿依古丽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卢浮宫发来的五铢钱特写照片,钱缘处那抹淡蓝色的颜料痕迹虽已黯淡,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丝路文明交融的又一扇门。经法国考古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