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5章 尸易无限(180)(3 / 7)

加入书签

原貌;利用AI技术,修复了竹简上残缺的文字;还对青铜镜残片进行了成分分析,确认其与西域五镜、五洲镜同属一个铸造体系。

为了让全世界了解这一重大发现,阿依古丽团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中,打造了“极地丝路”特展区。展区内通过沉浸式投影,还原了汉代商队穿越太平洋、遭遇风暴、抵达南极的全过程;通过实物展示,让观众近距离观察南极出土的五铢钱、青瓷残片和青铜镜残片;还专门设置了“汉代航海技术”互动区,展示汉代楼船的构造、导航技术和造船工艺。

特展区开放当天,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外交官齐聚格尔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南极汉代遗迹的发现,不仅改写了全球文明交流史,更证明了人类自古以来就拥有探索未知、连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汉代丝绸之路所体现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

开幕式结束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起了“全球丝路文明保护倡议”,邀请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已有80多个国家签署了倡议书,承诺加强丝路文化遗产的跨国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学互鉴。

在倡议的推动下,一系列跨国合作项目相继启动:中国与墨西哥合作开展“特奥蒂瓦坎-汉代文明对比研究”;中国与希腊合作修复雅典卫城出土的汉代青铜镜;中国与秘鲁合作建立“昌昌古城丝路文物保护实验室”;中国与国际南极组织合作,在南极半岛建立“极地丝路遗迹保护站”,对汉代沉船遗址进行长期保护和监测。

阿依古丽站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的顶层,俯瞰着馆前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广场中央的“全球丝路文明纪念碑”,以汉代青铜镜为原型,镜面雕刻着全球丝路节点的地图,边缘环绕着不同文明的图腾——西域螺旋纹、中原龙纹、古罗马橄榄枝、古埃及秃鹫纹、美洲太阳纹……阳光照射在镜面上,反射出璀璨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人类文明交流的千年故事。

她的目光落在纪念碑底座的铭文上,那是她亲自撰写的文字:“从西域到五洲,从陆地到海洋,从极地到苍穹,丝绸之路从未止步。它是文明的纽带,是和平的象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愿这条跨越千年的道路,永远连接世界,照亮未来。”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国际空间站的消息——宇航员在太空拍摄地球时,发现太平洋中部海域的海床表面,有一处疑似大型古代建筑群的遗迹,通过初步遥感探测,遗迹中存在大量人工烧制的砖瓦和青铜器物的信号,年代可能与汉代相符……

阿依古丽握着手机,抬头望向蓝天。太空传来的消息,又为丝绸之路的故事增添了新的悬念——太平洋海底的古代建筑群,是否是汉代商队建立的海外据点?这些建筑群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文明交流秘密?

她知道,丝绸之路的探索永远不会结束。从九层妖楼的第一面青铜镜,到南极的冰封遗迹,再到未来的海底探索,人类对文明交流史的认知,会随着每一次新发现不断深化。而她,将继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热爱,在这条跨越时空的探索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续写人类文明交流的不朽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阿依古丽望着手机屏幕里国际空间站传来的遥感图像,太平洋中部海域的海床轮廓在屏幕上若隐若现,那片疑似古代建筑群的区域,像一块被海水包裹的拼图,等待着被揭开神秘面纱。图像中密集的金属信号和砖瓦反射点,与汉代建筑遗址的特征高度吻合——她立刻想起夏威夷沉船遗址出土的汉代楼船残骸,或许这片海底建筑群,就是当年商队在太平洋上建立的中转据点。

“太平洋海底的汉代遗址!”阿依古丽召集团队核心成员,将遥感图像投射在大屏幕上,“从地理位置看,这里位于夏威夷与特奥蒂瓦坎航线的中点,很可能是汉代商队补充淡水、修缮船只的‘海上驿站’。如果能证实这一点,就能完整还原汉代全球丝路网络的海上脉络。”

团队立刻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组建“深海丝路科考队”。科考队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前往太平洋中部目标海域。当潜水器下潜至海平面以下1200米时,海床表面的景象让所有人惊叹——一片规整的方形建筑群遗址,墙体由烧制砖瓦砌成,部分墙体虽已坍塌,但仍能辨认出房屋、仓库和码头的轮廓,码头边缘还残留着系船用的青铜桩柱。

“这里有一块完整的砖瓦!”潜水器驾驶员操控机械臂,将一块带有纹路的砖瓦打捞上船。砖瓦表面刻着的西域螺旋纹,与九层妖楼、特奥蒂瓦坎遗址的纹样完全一致。后续的打捞中,科考队还发现了青铜工具、青瓷碎片和五铢钱,其中一枚五铢钱上刻着“海驿”二字,进一步证实了这里是汉代商队的海上驿站。

“我们在仓库遗址的角落,发现了一个青铜匣子!”随着潜水器的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