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0章 尸易无限(175)(6 / 7)

加入书签

自己制作的西域手工艺品、绘制的九层妖楼绘本,走进东京的小学。在课堂上,他们教日本孩子织简单的西域地毯纹样,唱改编版的西域民歌,还一起用彩泥捏出“九层妖楼与东京塔”的创意模型。有个日本小男孩拿着自己捏的模型,对阿依古丽说:“以后我也要去中国看九层妖楼,还要和你一起保护文物!”

交流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带回了日本孩子的礼物——有绘着富士山的折扇,有写着“友谊”的书法作品,还有用和纸做的西域三镜剪纸。这些礼物被放进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展区”,和之前来自英国、法国的礼物放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友谊墙”。

就在国际合作如火如荼开展时,研究中心传来了新的考古发现。一支由中国、法国、意大利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九层妖楼周边5公里处,发现了一处汉代西域商队驿站遗址。遗址里出土了大量中原风格的陶瓷器、西域特色的毛织品,还有几枚罗马金币,进一步证明了九层妖楼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考古队还在驿站的墙壁上,发现了用朱砂书写的西域文字,经过解读,记录的是商队往来的日期和货物清单,其中多次提到“妖楼守者”,推测当时有专门的人在九层妖楼周边守护商队安全。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联合考古队的法国专家激动地说,“它填补了丝绸之路中段驿站分布的空白,也让我们更清楚九层妖楼的历史功能——它不仅是祭祀遗址,还是商队的保护站和补给点!”吴贤立刻组织团队,对驿站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并计划在遗址旁建立“丝绸之路驿站博物馆”,让游客能更直观地感受古代商队的生活。

驿站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一家来自深圳的科技公司捐赠了全套的智能展览设备,能通过全息投影,还原汉代商队在驿站休息、交易的场景;当地的牧民们则主动帮忙搬运建材,还提供了自家制作的奶制品,给施工人员补充营养。不到半年,驿站博物馆就建成开放了,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参观,听讲解员讲商队与九层妖楼的故事,体验古代商队的饮食和住宿。

有一天,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老人专程来到驿站博物馆,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家族日记。他激动地对吴贤说:“我的祖父是上世纪初的探险家,曾来过罗布泊,日记里写着他见过一座‘沙漠中的九层塔楼’,还提到了商队驿站。今天看到这些文物,我终于相信祖父的话是真的!这是我们家族的荣幸,能见证这段历史被保护和传承。”老人还把日记捐赠给了研究中心,为研究九层妖楼的近代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随着九层妖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一位着名的服装设计师,从西域地毯纹样和壁画中获取灵感,设计了一系列“西域风”高级时装,在巴黎时装周上惊艳亮相;有一支流行乐队,将西域民歌的旋律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了歌曲《九层妖楼的星空》,在各大音乐平台热播;甚至有游戏公司开发了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益智游戏,其中专门设计了“保护九层妖楼文物”的关卡,让玩家在游戏中学习文物保护知识。

吴贤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推动西域文化“活起来”的好机会。他和研究中心的团队一起,发起了“西域文化创新计划”,邀请设计师、音乐人、作家、游戏开发者等,围绕九层妖楼和西域文化进行创作,还设立了“西域文化创新基金”,资助优秀的文化创意项目。很快,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有以西域三镜为主题的动画电影,有记录“小小守护者”故事的纪录片,还有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九层妖楼模型拼图,深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这天,吴贤正在研究中心审阅动画电影的剧本,阿依古丽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录取通知书——她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系,专门选择了西域考古方向。“吴叔叔,我以后要回格尔木,继续研究九层妖楼,培养更多的‘小小守护者’!”阿依古丽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吴贤欣慰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好!九层妖楼的未来,就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小守护者”们逐渐长大,有的考上了考古、历史专业的大学,有的成为了博物馆志愿者,有的回到家乡当老师,把西域文化和文物保护知识教给更多孩子。当年那个寄沙棘果的小姑娘,现在成了格尔木当地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在课堂上开设了“西域故事课”,每天给学生们讲九层妖楼的传说、丝绸之路的历史,还组织学生们制作文物保护手抄报,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吴老狗的身体虽然不如以前硬朗,但每天都会去博物馆转一圈,看看展柜里的文物,和孩子们聊聊天。有时候,他还会坐在“老故事讲堂”里,给游客们讲自己当年守护九层妖楼的经历,讲那些关于文物和传承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年轻的考古学者问他:“吴爷爷,您觉得文物保护最重要的是什么?”吴老狗想了想,笑着说:“是心。只要心里装着文物,装着文化,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成为守护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