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8章 尸易无限(153)(2 / 6)
关联:“这进一步证明了汉代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文化、制度的统一,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陕西离开后,林野和苏晓又先后前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秦汉时期地层,展开数据采集。在马王堆汉墓,他们扫描了汉代的丝绸和帛书,发现丝绸上的云纹与咸阳宫、汉阳陵的纹饰一脉相承;在南越王墓,他们采集了汉代青铜鼎的地脉信号,发现其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物信号高度相似,证明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密切;在成都金沙遗址的秦汉地层,他们出土了一批秦代的“半两钱”和汉代的“五铢钱”,钱币的形制与中原地区完全一致,说明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已经在西南地区普及。
随着数据采集的推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秦汉板块逐渐完善。林野和苏晓还牵头制作了“秦汉一统”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秦汉时期的疆域拓展、文化传播和制度统一,页面中还加入了“专家访谈”视频,邀请历史学者讲解秦汉时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五一前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秦汉板块正式上线。上线当天,平台的访问量突破了80万人次,不少学校还将平台作为历史课的辅助教学工具。一位中学历史老师留言:“数据库里的秦汉遗址VR和文物3d模型太实用了,学生们通过‘走进’咸阳宫、马王堆汉墓,直观地了解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吸引力。”
上线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回到成都,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研究论坛”。在论坛上,林野展示了数据库的建设成果,分享了用青铜罗盘采集地脉信号、研究文明交流的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论坛结束后,王院士找到林野和苏晓,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勘探报告:“咱们在新疆的尼雅遗址发现了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上面的纹样融合了中原、西域甚至中亚的元素,你们要不要去看看?说不定能为数据库补充西域文明与中原交流的证据。”
苏晓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爷爷的笔记里提到过‘西域通中原,文明交汇融’,说汉代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尼雅遗址肯定有很多重要发现!”
林野也兴奋地说:“尼雅遗址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遗址,出土的文物能反映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要是能采集到地脉信号,就能完善数据库的‘丝绸之路’板块,让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更完整。”
郑队长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准了这个勘探项目,咱们下周就出发去新疆。这次不仅要采集尼雅遗址的数据,还要去甘肃敦煌的悬泉置遗址,那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的简牍,记载了丝绸之路的交通、邮驿情况,对研究文明交流很重要。”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整理行李时,苏晓突然从背包里翻出一张老照片——正是之前发现的爷爷们的合影。照片里,两位老人站在一处考古工地前,笑容灿烂。“你说爷爷们当年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后代会沿着他们的足迹,把中华文明的脉络串联起来,还建立了这么大的数据库?”苏晓轻声说,眼里满是怀念。
林野接过照片,轻轻擦去上面的灰尘:“他们肯定想到了,不然也不会留下罗盘和笔记。咱们这次去新疆,就是要完成他们未竟的心愿,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故事,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库的采集设备,跟着郑队长、王院士坐上了前往新疆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时,林野看着窗外的蓝天,手里紧紧攥着青铜罗盘。他知道,尼雅遗址和悬泉置遗址里,藏着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珍贵证据,也藏着新的挑战。但他并不害怕——有苏晓做伴,有团队的支持,有爷爷们的精神指引,他们一定能完成任务,让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沿着丝绸之路,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飞机渐渐靠近新疆,远处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尼雅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和田机场时,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远处的昆仑山在蓝天映衬下泛着银白色的光,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像翡翠般镶嵌在戈壁中。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和信号分析仪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干燥的热风,手里的罗盘突然剧烈颤动,指针死死锁定着东北方向——那里正是尼雅遗址所在的民丰县。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艾力队长已经在机场外接咱们了,”郑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人群中举着“尼雅考古队”牌子的维吾尔族男人,“他研究尼雅遗址快二十年了,去年还参与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修复工作,对遗址的情况比谁都熟悉。”
艾力队长快步迎上来,热情地握住林野的手,汉语带着淡淡的新疆口音:“欢迎你们来尼雅!昨天刚在遗址西区清理出一处汉代的居住遗迹,出土了几件棉织物,上面的花纹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