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5章 尸易无限(150)(5 / 6)

加入书签

促的颤动,指针死死锁定着西北方向——那里正是星图上标注的夜郎国东部据点遗址所在。苏晓凑过来,指着手机里村民拍摄的照片:“湖南省考古研究院的赵队长说,遗址在龙山县的一个土家族村寨附近,村民在修水渠时挖到过带花纹的城砖,砖上的纹路和咱们在夜郎国聚落遗址看到的很像。”

郑队长坐在前排,回头递来一份折叠的地图:“这是最新的勘探图,村寨北边的那片台地底下,物探显示有明显的夯土墙遗迹,东西长约三百米,南北宽两百米,很可能是夜郎国的城垣。不过台地周围都是梯田,土壤层薄,开地图,手指划过标注“城垣遗迹”的黄色虚线,正好与罗盘指针指向的方向完全重合。

抵达龙山县考古队驻地时,赵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一件深绿色的防寒服,脖子上挂着相机,手里拿着一块城砖残片:“你们可算到了!这块残片就是上周挖出来的,砖面上的绳纹和夜郎国核心区的城砖完全一致,而且砖的尺寸也符合战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建筑规格。咱们明天一早就去台地,先确认城垣的走向。”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苏晓跟着赵队长、李队长、郑队长、陈队长来到村寨北边的台地。台地上的冬小麦刚冒出青苗,几个队员已经用红色喷漆在田埂上标出了勘探线。赵队长指着台地中央的一处凸起:“物探显示这里是城垣的正门位置,夯土层最厚,咱们先在这里开一个5米x5米的探方,看看城垣的结构。”

队员们很快搭建好防雨棚,开始清理表层土壤。林野和苏晓负责用软毛刷清理夯土表面,刚挖了不到半米深,苏晓的刷子突然碰到了一块坚硬的物体,她赶紧停下:“这里有东西!”林野凑过去,用竹片轻轻拨开泥土,一块带着绳纹的城砖渐渐显露出来,砖的边缘还残留着当年砌筑时的泥浆痕迹。

“是夜郎国的城砖!”赵队长激动地蹲下来,用卷尺测量砖的尺寸,“长三十三厘米,宽十六厘米,厚八厘米,和夜郎国核心区的城砖尺寸分毫不差!这证明咱们找对地方了!”随着挖掘深入,更多的城砖接连出土,还发现了几枚青铜箭镞,箭镞的形制与古滇国、巴蜀地区的箭镞相似,显然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挖到第三天下午,探方里出现了完整的夯土墙遗迹,墙高约一米五,墙体上还能看到明显的夯筑痕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根木质立柱的孔洞,显然是为了加固墙体。“这城垣的建造工艺很成熟,”李队长抚摸着夯土墙,“夯土层均匀,立柱间距合理,说明夜郎国已经有了专业的建筑工匠,社会发展水平比咱们之前预想的还要高。”

就在大家忙着记录城垣数据时,林野的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指向探方东侧。“那边有重要文物!”他赶紧顺着指针方向走去,在距离探方约十米的地方,用脚轻轻踩了踩地面,罗盘的颤动更加强烈。赵队长立刻让人在这里开了一个新的探方,挖了不到一米深,就出土了一个青铜鼎的残片,鼎身上刻着精美的饕餮纹,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青铜纹饰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这青铜鼎太重要了!”陈队长拿着残片,眼里满是惊叹,“饕餮纹是中原地区商周时期的典型纹饰,却出现在夜郎国的城垣附近,说明夜郎国不仅和西南地区的文明交流频繁,还与中原文明有联系!”苏晓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关于纹饰的章节:“爷爷说‘西南文明,兼容并蓄,取中原之精,融本土之魂’,现在终于找到证据了!”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在台地东侧又开了多个探方,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物:一个青铜鉴,里面装着几十枚贝币,与古滇国、夜郎国核心区使用的货币一致;一套陶制的炊具,包括陶甑、陶鬲,造型与巴蜀地区的陶器相似;还有几卷竹简,虽然大部分已经腐朽,但残留的文字依然能辨认出“夜郎”“辰阳”“巴郡”等字样,证明这里是夜郎国与楚国、巴蜀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据点。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台地北侧的探方里,发现了一个小型的祭祀坑,坑内摆放着三件国宝级文物——一件青铜神像,神像的面部特征兼具夜郎国的图腾和中原地区的神像风格;一件玉璋,璋身上刻着星图上的符号,与金沙遗址、雅安玉矿出土的玉璋纹饰一致;还有一面青铜镜,镜背上刻着“夜郎东境”四个字,直接证明了这里是夜郎国东部的边境据点。

“这青铜镜就是最好的证据!”赵队长拿着镜子,激动得声音都在抖,“‘夜郎东境’四个字,不仅明确了这里的身份,还为我们划定夜郎国的疆域范围提供了直接依据!之前史学界一直争论夜郎国的东部边界在哪里,现在终于有答案了!”林野看着镜子上的文字,又摸了摸怀里的青铜罗盘,心里满是感慨——从三星堆到湘西,他们沿着星图和罗盘的指引,一步步揭开了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就在挖掘工作接近尾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雨袭击了湘西山区,台地表面结了一层薄冰,部分探方的边缘出现了坍塌的迹象。“赶紧加固探方!把文物转移到室内!”赵队长大喊一声,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草帘覆盖探方,有的用钢管支撑墙体,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