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2章 尸易无限(137)(1 / 7)
火车驶入银川站时,深秋的寒风正裹着贺兰山的碎石屑掠过站台,站台上的温度计显示8摄氏度,远处的西夏王陵像一座座青灰色的金字塔,在枯黄的草原上静静矗立,空气里弥漫着干燥的土腥味。林浩刚下车就戴上防风镜和防尘口罩,还不忘把探杆紧紧抱在怀里:“这地方风也太大了!贺兰山的碎石子跟刀子似的,咱们的防沙网可得绑紧了,别被风吹跑。”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质检测仪开机检查,屏幕上显示“流沙层分布密集”才皱起眉头:“李元昊墓的秘穴在三号陵封土堆西侧的‘祭台’先用防沙网把周围围起来,别让流沙灌进去。而且秘穴的‘碎石机关’藏在石门上方,石门一打开,上面的碎石堆就会塌下来,得用钢板顶住石门,再铺木板挡碎石。另外,西夏文锁的‘大白高国’四个字刻在石门侧面,得按‘大、白、高、国’的顺序摸,摸错了锁孔就会堵住,我把西夏文的字形画在纸上,你们都再记一遍。”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贺兰山方向有岩石滚落的声音,应该是风吹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西夏王陵是‘贺兰龙脉’的核心,秘穴卡在‘沙脉’上,地气杂但‘煞’重,是流沙和青铜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镇沙,朱砂驱邪。而且封土堆的‘土层’里有‘陶俑’,是西夏的陪葬品,挖的时候别碰坏陶俑,不然会留下痕迹,被景区的人发现。”
我们在西夏王陵附近找了家民宿,民宿老板是个宁夏大叔,姓马,对西夏历史很有研究:“我爷爷以前是守陵人,他说三号陵的祭台台旁边的‘排水沟’进去,排水沟的盖子是石头做的,用撬棍就能撬开。”
马老板还给我们煮了一碗羊肉汤:“喝这个能抗寒,你们每天喝一碗,去墓区就不怕冷了。另外,祭台的西侧有块‘无字碑’,碑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忙着准备:林薇从县城的五金店买了两卷加厚防沙网和几块不锈钢板,还借了两台便携式风速计;林浩网购了几根撬棍和一把微型洛阳铲,撬棍的顶端包了软布,避免撬坏排水沟盖子;老烟枪则把西夏文锁的四个西夏字刻在木头上,让我们随时摸一摸,记熟形状;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三号陵踩点,摸清了排水沟的位置和保安的巡逻路线,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用钢板顶石门,确保到时候能挡住碎石。
出发那天,晚上八点半,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背着装备向三号陵走去。闭馆后的西夏王陵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在封土堆之间呼啸,祭台上的碎石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我们绕到祭台西侧的无字碑,找到排水沟,林浩用撬棍插进盖子的缝隙,阿古拉和巴特尔在旁边帮忙,“咔”的一声,石头盖子被撬开,露出黑漆漆的排水沟。
排水沟很窄,我们打开微型手电筒,慢慢爬进去。走了大概十分钟,前面出现一个拐角,拐角后面就是祭台的下方,也就是秘穴的入口。老烟枪用探杆探了探前面的土层,确定没有流沙陷阱后,我们赶紧把防沙网展开,围在入口周围,用石头压住边缘。
林浩用微型洛阳铲挖祭台的夯土,夯土很结实,还夹杂着碎石,挖起来很费力,我们轮流用力,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一块青铜门,门上刻着“大”字西夏文,正是西夏文锁的第一道刻字。
老烟枪按照顺序,先摸“大”字,再摸“白”字、“高”字、“国”字,每摸一个西夏字,青铜门就发出一声轻响,摸完最后一个“国”字,青铜门“轰隆”一声,缓缓向内打开。就在门打开的瞬间,上方的碎石堆开始松动,“快用钢板顶!”腾格尔大喊,我们赶紧把不锈钢板推过去,顶住青铜门,碎石“哗啦啦”地落在钢板上,没有伤到我们。
碎石落完后,我们顺着青铜门走进秘穴,秘穴里飘出一股淡淡的青铜味,还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是鎏金铜牛和西夏文碑刻的味道!林浩用手电筒照向秘穴深处,里面放着一尊铜牛和几块石碑,铜牛的表面鎏着金,石碑上刻着西夏文,正是我们要找的文物!
我戴上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把鎏金铜牛抱起来,铜牛很重,至少有五十斤,表面的鎏金没有脱落,牛角上还刻着西夏的花纹。巴特尔和达来则把石碑慢慢搬起来,石碑上的西夏文清晰可见,上面还有几个汉字,隐约能看到“李元昊”“登基”等字样。我们把鎏金铜牛放进铺着软布的箱子里,石碑则用防沙网裹好,避免被流沙划伤。
刚把文物装好,突然,风速计发出“嘀嘀”的警报声,外面的风声越来越大——是沙尘暴要来了!“快撤!”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青铜门关上,顺着排水沟向外爬。刚爬出排水沟,就看到远处的沙尘像一堵墙一样向我们扑来,我们赶紧把防沙网裹在身上,向民宿跑去。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鎏金铜牛和石碑放在桌子上,马老板看到鎏金铜牛,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西夏的国宝啊!我在博物馆里见过照片,没想到真的能见到实物!”他赶紧联系了宁夏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车载走了文物,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