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9章 尸易无限(94)(4 / 6)
注。
论坛期间,吴贤与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文物部门负责人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同发起“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通过技术共享、人员交流、联合展览等方式,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埃及文物部的负责人说:“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流失文物追索和文物修复技术方面,希望未来能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共同保护埃及的金字塔、神庙等文化遗产。”
从巴黎返回北京后,吴贤团队立刻投入到“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筹备工作中。他们与埃及、希腊、印度等国的文物部门频繁沟通,制定联盟章程,规划合作项目,比如与埃及联合开展金字塔壁画修复技术研究,与希腊合作举办“中希古代文明展”,与印度共同研究丝绸之路与南亚贸易路线上的文物交流等。
半年后,“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在埃及开罗正式成立。来自世界各国的文物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在成立仪式上,吴贤代表中国发言:“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本国,更属于全人类。成立这个联盟,就是为了加强合作,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能代代相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他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埃及总统还特意接见了联盟代表,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承诺将为联盟的合作项目提供支持。
联盟成立后,第一个合作项目便是“中埃金字塔壁画修复技术联合研究”。吴贤带领团队前往埃及,与埃及文物专家一同走进金字塔内部。金字塔内的壁画因年代久远,已出现严重的褪色和剥落,部分壁画上的象形文字甚至难以辨认。“中国在敦煌壁画修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壁画加固’‘色彩还原’等技术应用到金字塔壁画的修复中。”吴贤向埃及专家介绍,“比如用纳米材料对壁画进行加固,既能保护壁画的原始结构,又能防止进一步剥落;用光谱分析技术还原壁画的原始色彩,让褪色的壁画重新焕发生机。”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中埃专家携手合作,成功修复了金字塔内的三处重要壁画,包括描绘古埃及法老祭祀场景的壁画和记录农业生产的壁画。修复后的壁画色彩鲜艳,象形文字清晰可辨,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再次感受到古埃及文明的辉煌。埃及文物专家穆罕默德握着吴贤的手:“感谢中国专家的帮助,是你们的技术让这些古老的壁画‘重获新生’。未来,我们还希望能与中国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
从埃及返回北京后,吴贤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投入到“中希古代文明展”的筹备工作中,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将中国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唐代唐三彩与希腊的雅典卫城石雕、古希腊陶瓶一同展出,让观众在对比中感受中希两大文明的独特魅力。展览开幕当天,希腊驻华大使说:“中希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次展览为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吴贤站在展览现场,看着观众们在中希文物前驻足观赏、交流讨论,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了最初在柬埔寨追回的唐代鎏金铜钟,想起了在敦煌修复的唐代写本,想起了与埃及专家共同修复的金字塔壁画……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守护本国的历史,更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
“薪火永燃,文明共辉”的墨迹尚未干透,吴贤的手机便再次响起,是“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处的来电。电话那头,工作人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吴组长,印度文物部门刚刚传来消息,他们在德里附近的一座古代佛教遗址中,发现了一批带有中文铭文的唐代佛造像残片,希望我们能派专家协助鉴定和修复,同时探讨这些文物与中国唐代佛教交流的历史关联。”
唐代佛造像带有中文铭文,且出现在印度佛教遗址,这在考古史上极为罕见。吴贤立刻意识到,这批残片很可能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后,中印佛教交流的直接物证。他迅速召集团队:“苏湄负责整理唐代中印佛教交流的文献资料,周明远联系国内佛教造像修复专家,我们三天后出发前往印度德里。”
抵达德里后,印度文物部门的负责人拉吉夫早已在机场等候。车行至遗址现场的路上,拉吉夫向众人介绍:“这座遗址初步判断为公元7至8世纪的佛教寺院,也就是中国的唐代时期。出土的佛造像残片多为砂岩材质,部分残片上刻有汉字,目前已清理出二十余片,其中一片残片上的‘大唐’二字清晰可辨。”
走进遗址临时保护棚,吴贤立刻被工作台上的残片吸引。最大的一片残片约有巴掌大小,表面雕刻着佛衣的褶皱,边缘隐约可见“贞观十有九年”的字样——贞观十九年正是玄奘法师从印度返回长安的年份。“这些残片的雕刻风格,既有印度笈多时期的圆润饱满,又融入了唐代佛造像的写实技法,比如衣纹的线条流畅有力,符合唐代‘吴带当风’的艺术特征。”吴贤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残片,“砂岩材质的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