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5章 尸易无限(90)(2 / 7)
。当林深通过VR眼镜“走进”复原后的黑石城时,仿佛回到了千年前——汉代的商队牵着骆驼走过街道,工匠们在作坊里制作陶器,石台上的黑石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他走到中央塔楼前,看着虚拟的古人将黑石嵌入凹槽,大门缓缓打开的瞬间,林深忽然想起父亲当年写下的“黑石为钥,七星为门”,眼眶不禁湿润了。
“AI遗址复原系统”上线后,立刻引起了轰动。许多学校将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工具,学生们通过VR眼镜“参观”各个遗址,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博物馆则利用系统开展线上展览,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感受文明的魅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意发来贺电,称这个系统“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这天,林深接到了来自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的邀请,希望能合作开展“丝绸之路遗址数字联展”,将中国、意大利、伊朗、土耳其等国的丝绸之路遗址通过AI复原系统进行线上展示。林深立刻答应了邀请,他知道,这是推动全球文化遗产共享的重要机会。
联展筹备期间,林深多次与罗马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视频会议,讨论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他们决定以“丝绸之路的一天”为主题,从清晨的敦煌莫高窟开始,到正午的撒马尔罕古城,再到傍晚的罗马斗兽场,通过虚拟场景的切换,展现丝绸之路沿线不同遗址的风貌和文化特色。林深还特意将父亲的考古笔记扫描进系统,观众在“参观”黑石城时,能看到父亲当年的考察记录和手绘地图,更深入地了解黑石城的发现过程。
“丝绸之路遗址数字联展”开幕当天,全球有超过百万观众在线观看。观众们通过电脑、手机或VR设备,“漫步”在各个遗址中,与虚拟的古人互动,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一位来自美国的观众在留言中写道:“以前我只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现在通过这个展览,我才明白它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感谢所有为保护这些遗产付出努力的人。”
联展的成功,让林深更加坚定了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决心。他计划在未来五年内,联合沿线国家的博物馆和技术机构,建立“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遗产库”,将更多的遗址、文物和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永久保存、全球共享。
就在林深忙着推进数字文化遗产库的建设时,儿子从国外回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考上了敦煌研究院的研究生,专业是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爸爸,我想跟着你,一起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儿子的眼神里满是坚定,和当年的林深一模一样。林深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没有说话,但心里却充满了欣慰——父亲的事业,自己的事业,终于有了新的传承者。
儿子开学后,林深经常带着他去各个遗址考察。在黑石城遗址,林深指着石台上的凹槽,给儿子讲当年打开塔楼大门的场景;在库车古城,他们一起清理佛寺遗址的沙土,寻找可能遗漏的文物碎片;在莫高窟,儿子跟着修复专家学习壁画修复技术,虽然手上沾满了颜料,却学得格外认真。
这天,父子俩在莫高窟的壁画前停留了很久。儿子指着一幅描绘商队的壁画,问道:“爸爸,千年前的人们为什么要冒着危险,走这么远的路去交流呢?”林深想了想,回答:“因为他们相信,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成就。就像这幅壁画里,中国的丝绸、波斯的银币、罗马的玻璃器放在一起,不是冲突,而是融合。这就是丝绸之路最珍贵的地方。”
儿子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让更多人了解丝绸之路的融合之美,让文明的火种一直传下去。”林深看着儿子的侧脸,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看到了父亲的影子。
就在这时,林深的手机响了,是来自伊拉克的消息——尼尼微古城遗址的第一阶段修复工作已经完成,当地文物部门邀请他去参加修复竣工仪式。林深挂了电话,对儿子说:“走,我们去伊拉克看看,看看尼尼微古城重新站起来的样子。”
父子俩踏上前往伊拉克的航班时,林深的背包里放着三样东西:父亲留下的黑石、阿卜杜勒寄来的考古报告,还有儿子刚绘制的尼尼微古城复原图。飞机穿越云层,林深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趟旅程不仅是去见证一个遗址的重生,更是去开启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抵达尼尼微古城时,修复竣工仪式已经准备就绪。当地的居民、文物工作者、志愿者们都聚集在遗址前,脸上洋溢着笑容。当林深和儿子走进遗址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一位老人将一朵当地的鲜花递给儿子,用阿拉伯语说:“欢迎你们,文明的守护者。”
仪式上,伊拉克文物部门的负责人宣布,尼尼微古城遗址将正式对公众开放,同时成立“尼尼微古城文物保护学校”,邀请林深担任名誉校长。林深接过聘书,激动地说:“尼尼微古城的重生,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我们会在这里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人才,让他们带着对文明的敬畏,守护好这片土地上的珍贵遗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