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5章 尸易无限(90)(1 / 7)

加入书签

戈壁的夕阳将林深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轻轻拍去墓前石台上的细沙,指尖触到尼尼微雕塑碎片的纹路时,忽然想起在伊拉克时,当地老人握着他的手说的话:“文物会碎,但文明不会。”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这些年走过的遗址、修复的文物、遇见的人,不都是在为文明的延续浇水施肥吗?

离开墓地时,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丝绸之路青少年文物保护交流活动”的负责人发来的视频链接。点开后,画面里出现了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正围着一块黑石碎片仿制品,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念着“安西都护府”。旁边的中国孩子则举着平板电脑,展示自己绘制的尼尼微古城复原图。两种语言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林深的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第二天一早,林深接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紧急会议通知——由于气候变化,中亚地区的多处丝绸之路遗址面临着沙化加速、暴雨侵蚀的威胁,需要尽快制定跨国应急保护方案。会议上,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代表焦急地说:“科斯托比古城的城墙已经出现了多处裂缝,再这样下去,不出半年就会坍塌!”伊朗代表也补充道:“塔克·伊·布斯坦遗址的地下通道开始渗水,之前发现的壁画已经出现了剥落。”

林深看着屏幕里各国代表凝重的表情,深吸一口气说:“我们需要建立‘丝绸之路遗址气候应急响应网络’,把沿线国家的气象数据、遗址监测数据整合起来,提前预警灾害风险。同时,要组建跨国应急修复团队,哪里有需要,团队就能立刻前往支援。”他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会议结束后,林深立刻牵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开始协调各国的数据共享和团队组建。

三个月后,“丝绸之路遗址气候应急响应网络”正式上线。通过这个网络,科斯托比古城的监测站实时将风速、沙流量数据传送到数据库,当数据超过预警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向哈萨克斯坦文物部门和跨国应急团队发送警报。这天,系统突然发出红色预警——科斯托比古城将遭遇近十年最强沙尘暴。林深立刻联系哈萨克斯坦的阿赫迈托夫,同时带领应急团队携带防风固沙设备,连夜赶往科斯托比古城。

抵达遗址时,天空已经泛黄,狂风卷起的沙砾打在防护面罩上噼啪作响。阿赫迈托夫带着当地队员早已在城墙旁搭建好了临时防风障,但风沙的强度远超预期,部分防风障已经被吹倒。“必须尽快加固城墙顶部!”林深大喊着,指挥队员用沙袋在城墙顶端堆砌防护坡,同时用高强度防尘布覆盖城墙表面,防止沙砾直接冲刷墙体。

沙尘暴持续了整整两天。林深和队员们轮流值守,饿了就啃几口压缩饼干,渴了就喝几口凉水,眼睛里进了沙也顾不上揉。第二天傍晚,风沙终于减弱,当他们撤下防尘布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城墙虽然有几处轻微磨损,但核心结构完好无损。阿赫迈托夫紧紧抱住林深,声音沙哑:“如果不是你们及时赶来,这座古城就没了!”

在后续的修复工作中,林深团队提出了“生态固沙+科技监测”的长效方案。他们在古城周边种植了更耐旱的沙棘和沙蒿,还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这些设备不仅能实时监测风沙情况,还能通过太阳能供电,解决了遗址偏远、供电困难的问题。“以后就算遇到极端天气,我们也能提前做好准备。”林深指着监测设备对阿赫迈托夫说。

离开哈萨克斯坦前,阿赫迈托夫带林深去了科斯托比古城附近的一个村庄。村民们听说林深是来保护古城的,纷纷拿出家里的食物招待他。一位老人颤巍巍地拿出一个用丝绸包裹的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枚唐代的五铢钱。“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老人说,“他说这是当年从东方来的商队留下的。现在你们保护古城,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根。”林深接过铜钱,指尖传来岁月的温度,他忽然觉得,所有的奔波和辛苦,都在这一刻有了最温暖的回应。

回到敦煌后,林深收到了一个意外的包裹,里面是来自阿富汗的阿卜杜勒寄来的——一本厚厚的《贾拉拉巴德山区古城遗址考古报告》,扉页上写着:“献给林,感谢你让阿富汗的文明重新被看见。”报告里详细记录了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还有孩子们在遗址旁种下的小树苗的照片。林深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张阿卜杜勒和村民们在遗址保护站前的合影,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背景里的保护站虽然简陋,却透着生机。

就在林深沉浸在报告的内容时,“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博物馆”的技术团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成功开发了“AI遗址复原系统”。这个系统能根据遗址的现存结构、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通过AI算法还原遗址的原貌。林深立刻来到技术室,看着屏幕上尼尼微古城的复原过程:残破的宫殿墙壁逐渐变得完整,散落的雕塑重新归位,甚至能看到当年商队在古城街道上往来的虚拟场景。“太神奇了!”林深忍不住赞叹,“有了这个系统,更多人能看到遗址当年的辉煌,也能更直观地理解文物的价值。”

技术团队还将这个系统应用到了黑石城遗址的复原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