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3章 尸易无限(88)(5 / 6)
护,更多的故事等待讲述。而他,会一直走在这条路上,带着父亲的期望,带着对文明的敬畏,继续守护着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文明纽带。
胡杨的叶子在暮色里泛着暖黄,林深挂了凯末尔的电话,指尖还留着屏幕的余温。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新发现让他想起十年前初寻黑石城的日子——那时的他还带着对父亲的执念,如今却多了对文明传承的责任。他摸了摸口袋里那枚刻有“林”字的黑石,冰凉的纹路贴着掌心,像是父亲在无声地呼应。
第二天一早,林深带着两名文物修复专家和一套便携式检测设备,登上了前往土耳其的航班。飞机穿越云层时,他翻开凯末尔发来的遗址照片:照片里的黑石碎片散落在沙砾中,螺旋纹路在阳光下隐约可见,与黑石城的纹路如出一辙。他想起父亲日记里写的“黑石为记,文明为脉”,忽然觉得这些黑石就像文明的密码,每找到一块,就能解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抵达安纳托利亚高原后,凯末尔早已在遗址营地等候。“林,你看这边!”凯末尔带着他走到一处刚清理出的探坑旁,坑底整齐排列着十几块黑石碎片,拼接起来竟能组成半个圆形,“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汉代商队用来祭祀的石坛,这些黑石原本应该围绕着坛心排列。”
林深蹲下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黑石的纹路。纹路的走向与黑石城石台上的完全一致,只是在每块黑石的边缘,都多了一个细小的凹槽。“这些凹槽应该是用来拼接的,”他指着凹槽对凯末尔说,“完整的石坛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由几十块黑石组成,每块黑石都刻有不同的符号,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文明密码。”
接下来的日子里,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系统性发掘。他们在石坛周围发现了大量的汉代文物:磨损的丝绸残片、破碎的青瓷碗、还有几枚五铢钱,甚至还找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汉代铜灯。铜灯的灯座上刻着“长安工坊”四个字,显然是从长安运来的。
“你看这个铜灯,”凯末尔拿着铜灯,兴奋地说,“灯座的造型和我们之前在安纳托利亚发现的罗马铜灯完全不同,但灯芯的设计却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当时东西方的工匠已经在相互借鉴技术了!”
林深点了点头,心中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凯末尔,你说这些黑石会不会是汉代商队与当地部落约定的信物?每块黑石代表一个部落,商队通过拼接黑石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从而获得通行的许可?”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林深和凯末尔查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在一本唐代的《西域行记》中,他们找到了一段关键记载:“汉商西出,携黑石为信,遇部落则拼石为证,方可通行。”这段记载印证了林深的猜测,也让他们对黑石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黑石不仅是文明的符号,更是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族群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见证。
就在考古队准备深入研究黑石符号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高原。暴雨引发了山洪,遗址的部分区域被洪水淹没,刚出土的黑石碎片面临着被冲毁的危险。林深和队员们冒着大雨,用防水布覆盖黑石碎片,将文物转移到临时搭建的防雨棚里。
“不行,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林深看着不断上涨的洪水,眉头紧锁,“我们必须尽快在遗址周围修建排水渠,防止洪水再次侵袭。”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用铁锹挖掘排水渠,将洪水引向远处的低洼地带。林深则带领专家们对淋湿的黑石碎片进行紧急处理——用软布轻轻擦拭碎片表面的泥土,再用特制的干燥剂吸收水分,防止纹路被雨水侵蚀。经过一夜的奋战,洪水终于退去,文物也得以保全。
暴雨过后,林深和凯末尔决定对遗址进行长期的保护规划。他们在遗址周围修建了永久性的排水系统,搭建了钢结构的防雨棚,还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同时,他们还与当地的政府合作,将遗址周边划定为文物保护禁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考古工作持续了三个月,联合考古队不仅完成了对石坛遗址的发掘和保护,还在周边发现了多处汉代商队的驿站遗迹。这些驿站的布局与中国境内的汉代驿站相似,说明当时的商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通行体系,能够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安全往返。
离开土耳其前,林深和凯末尔共同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成立“丝绸之路黑石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黑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黑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回到敦煌后,林深立刻投入到“丝绸之路黑石文化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中。他邀请了来自中国、土耳其、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加入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对黑石符号的解读和研究。在专家们的努力下,他们逐渐破解了黑石符号的秘密——这些符号不仅记录了汉代商队的通行路线,还包含了天文历法、商贸规则等重要信息,是一部浓缩的丝绸之路“百科全书”。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黑石文化,林深还在“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博物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