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0章 尸易无限(65)(4 / 6)

加入书签

覆盖,冰层后面有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隐约能看到排列整齐的“货架”,很可能就是文献库。

“开始破冰!”沈会长一声令下,队员们启动大型破冰机。机器的轰鸣声在雪山间回荡,冰屑飞溅,很快就在冰层上凿出一个洞口。我们顺着洞口往下放绳索,陈默带着两名队员率先下到地宫,用探照灯照亮周围的环境——上次坍塌的石块已经被清理干净,地宫中央的水晶棺还在,“楼兰玉髓”散发着柔和的蓝光,照亮了通往深处的通道。

所有人都下到地宫后,我们分成两组:一组由李教授带领,负责清理通道里的积冰;另一组由我和陈默带领,拿着双印和玉髓,准备打开“文明之门”。通道里的冰比想象中更厚,队员们用冰镐和破冰机交替作业,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清理出一条通往深处的路。

通道的尽头,是一扇巨大的石门,门上刻着古楼兰和精绝的双重纹饰——左侧是楼兰的“四灵纹”,右侧是精绝的“神鸟纹”,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凹槽,大小与“楼兰玉髓”正好吻合。石门上方,刻着一行古文字,扎西仔细辨认后,翻译道:“文明之火,代代相传;唯有诚心,方可开启。”

“该我们上了。”我深吸一口气,接过陈默递来的“楼兰玉髓”,将它缓缓嵌入凹槽。刚一接触,玉髓突然发出强烈的蓝光,顺着石门的纹饰蔓延开来,将“四灵纹”和“神鸟纹”都点亮了。陈默赶紧将拼合后的双印按在石门中央,只听“咔嗒”一声,石门开始缓缓震动,朝着两侧打开。

门后是一个巨大的地宫,比我们之前见过的任何地宫都要宽敞。地宫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木质货架,上面摆放着无数个青铜盒子,每个盒子上都刻着编号;地宫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石台,上面放着一卷巨大的丝帛,周围还散落着几具骸骨,看形态像是当年守护这里的祭司。

“这就是‘文明档案馆’!”沈会长激动地说,声音都在发抖,“快,把恒温箱打开,小心地把青铜盒子搬进去!”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将青铜盒子放进恒温箱。我和陈默走到中央的石台旁,慢慢展开那卷丝帛——上面用古楼兰和精绝两种文字,详细记录了两个文明的历史:

古楼兰和精绝本是同源,都起源于昆仑山脚下,后来因部落迁徙,分别建立了国家。丝绸之路开通后,两国因贸易繁荣一时,但随着气候变迁,沙漠不断扩大,两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保存文明的火种,两国的国王决定建造“文明之门”,将核心典籍、技术和历史都藏在这里,然后带领族人迁徙到更适宜生存的地方——最终,他们融入了西域的其他部落,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丝帛的最后,还画着一张迁徙路线图,终点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旁边写着:“文明的意义不在于永恒,而在于传承;我们的血脉,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等待着被唤醒的那一天。”

“原来如此……”我看着丝帛,眼眶湿润了。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古楼兰和精绝是“消失”了,却没想到,他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在这片土地上。

就在这时,林建国带来的“文物探测仪”突然发出警报,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异常的能量信号。“怎么回事?”我们都围了过去,李教授指着屏幕:“信号来自地宫的西北角,那里可能有个隐蔽的空间。”

我们跟着探测仪来到西北角,发现墙壁上有一处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石材——颜色更深,质地更坚硬。队员们用破冰机小心地凿开墙壁,里面果然藏着一个小密室,密室里只有一个青铜匣子,上面刻着“终极之秘”四个字。

我颤抖着打开匣子,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块小小的玉牌,上面刻着一行字:“所有文明终将汇入江河,所有传承终将照亮未来。”

“这就是终极之秘?”陈默愣住了,“没有宝藏,没有长生不老的方法,只有一句话?”

扎西笑着说:“这才是最珍贵的宝藏啊!老人们常说,文明的传承比什么都重要。古楼兰和精绝人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他们没有消失,他们的文明,早就融入了中华文明的长河里。”

我们在“文明档案馆”里工作了整整十天,将所有青铜盒子和丝帛都妥善打包,运回地面。当最后一个恒温箱被抬出冰眼时,天空突然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玉珠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是在为我们祝福。

返程的路上,队员们都在讨论这次的发现。专家们说,这些文物的出土,填补了西域文明研究的空白,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丹增和洛桑则说,要把这个故事带回村落,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曾创造过如此辉煌的文明。

我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掠过的雪山和草原,手里握着那块刻着“终极之秘”的玉牌。爷爷的日记就放在腿上,我在最后一页写下:“昆仑山‘文明之门’开启,揭开古楼兰和精绝文明的最终秘密——文明从未消失,只是以传承的方式,继续生长。”

车子驶离昆仑山,朝着敦煌的方向前进。我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