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0章 尸易无限(65)(3 / 6)

加入书签

做的,就是把这些文物运回敦煌,好好保护起来,让更多人了解精绝文明的辉煌。”

我们在精绝古城又待了两天,把所有文物都装进特制的箱子里,然后跟着警察一起离开沙漠。车子驶离废墟时,我回头望去,夕阳下的精绝古城像一座沉睡的巨人,静静地躺在沙海之中。我知道,这里的秘密不会就此结束,还有更多的历史等着我们去发现,更多的文物等着我们去保护。

越野车在沙漠里飞驰,朝着玉门关的方向驶去。车厢里,“楼兰玉髓”的蓝光依旧在轻轻晃动,“楼兰王印”和“精绝王印”被放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两个古老文明的故事。我打开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精绝古城发掘完成,找到‘精绝王印’,揭开精绝国消失之谜。下一站,昆仑山‘长生门’,揭开古楼兰和精绝文明的最终秘密。”

车子越开越远,精绝古城的轮廓渐渐消失在沙漠尽头。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踏上更多的征程,去寻找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文明,去保护那些珍贵的文物,让中华大地上的古老文明,永远闪耀着光芒。

警车的警灯在沙漠边缘渐次熄灭时,夕阳正把塔克拉玛干的沙粒染成熔金。老周把最后一箱文物搬上越野车,拍了拍满是灰尘的裤腿:“总算能离开这破地方了,再待下去,我这老骨头都要被沙子埋了。”

我靠在车门上,手里摩挲着“精绝王印”——玉质温润,印文里还嵌着细沙,和“楼兰王印”放在一起时,两枚印的边缘竟隐隐贴合,像是本该就是一对。陈默凑过来,用放大镜照着两枚印的衔接处:“你们看,这里有凹槽,像是能拼在一起。”他试着把两枚印对齐,刚一贴合,印身突然发出柔和的白光,在沙地上投射出一个复杂的图案——是幅地图,标注着昆仑山“长生门”地宫深处的位置,还画着一个类似“钥匙孔”的符号。

“这是……‘文明之门’的钥匙?”沈会长走过来,看着地上的图案,“之前羊皮卷上说‘玉髓为钥,双印为证’,现在双印能拼出地图,说不定‘楼兰玉髓’就是打开‘文明之门’的钥匙。”

扎西蹲在地上,手指顺着地图的线条滑动:“这地图标注的地方,应该是‘长生门’地宫的最深处,上次我们只清理了一半,还有个被冰封的通道没打开。老人们说,那里藏着古楼兰和精绝人的‘文明火种’,能让人知道两个文明最终的去向。”

返程的路上,我们都在讨论“文明之门”的秘密。老周说他爷爷当年逃出来时,曾提到过“门后有光,能照见过去”;李教授则推测,那可能是个保存完好的文献库,藏着两个文明的核心典籍;我摸着爷爷的日记,突然想起他写过的一句话:“文明的消失不是终点,是等待被唤醒的开始。”

回到敦煌后,文物局的专家立刻对“楼兰玉髓”和双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玉髓内部含有一种特殊的矿物质,能发出稳定的能量波,而双印的材质与玉髓同源,拼合后能引导能量波形成特定的频率——这正好印证了“玉髓为钥,双印为证”的说法。专家们一致认为,“文明之门”很可能是古楼兰和精绝人建造的“文明档案馆”,里面藏着解开两个文明最终谜团的关键。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再次前往昆仑山。文物局调拨了更专业的设备——包括大型破冰机、恒温保存箱,还有能探测地下结构的三维雷达;张馆长特意从北京请来文物修复专家,负责保护可能在“文明之门”后发现的脆弱文物;丹增和洛桑也从楼兰村落赶来,他们带来了村里老人手工缝制的防寒服,还说要教我们识别昆仑山的“风语”——通过风声的变化判断天气和地形。

出发前一天,林建国突然从北京赶来,手里提着一个沉重的木箱。“我听说你们要去打开‘文明之门’,特意把这个带来了。”他打开箱子,里面是台老旧的仪器,“这是当年我和你爷爷一起研发的‘文物探测仪’,能检测出文物的年代和材质,虽然老了点,但在地下应该还能用。”

我握着仪器的把手,上面还留着爷爷的指纹印记,眼眶突然发热。“谢谢建国叔,有了它,爷爷就像和我们一起去一样。”

林建国拍了拍我的肩膀:“你爷爷要是知道你们能走到这一步,肯定会很骄傲。记住,不管发现什么,都要以保护文物为重,别像王教授那样,被贪欲迷了心。”

第二天一早,我们的车队从敦煌出发,朝着昆仑山驶去。这次的队伍比上次更庞大——除了我们几个核心成员,还有十名文物局的专家和二十名专业考古队员,分乘五辆越野车和两辆物资车,浩浩荡荡地驶向雪山。

车子行驶了七天,再次抵达昆仑山口。丹增和洛桑早已在山口等候,他们指着远处的玉珠峰:“今年的雪比去年少,冰眼没有被完全封死,正好适合开凿。”

我们跟着他们来到冰眼旁,李教授立刻操作三维雷达进行探测。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地宫的结构——上次坍塌的区域已经稳定,“文明之门”位于地宫最深处,被一层厚达十米的冰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