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4章 尸易无限(59)(2 / 6)
景象。
就在石碑修复工作快要完成的时候,吴贤收到了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的电报,说国家要成立“中国历史博物馆”,想从东北调一批珍贵文物去展览,其中就包括那尊从“富士丸”号上截回的青铜爵和修复好的“好太王碑”拓片。
吴贤拿着电报,心里既高兴又不舍。高兴的是,这些文物能在全国范围内展出,让更多人了解东北的历史文化;不舍的是,这些文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手保护、修复,现在要送走,总有些牵挂。沈文儒看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吴先生,文物去北京展览是好事,能让更多人重视文物保护,咱们应该支持。再说,展览结束后,它们还会回来的。”
吴贤点点头,立刻安排人把文物打包、运输。送文物去北京那天,他亲自跟着火车去了北平。在历史博物馆的库房里,他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青铜爵放在展柜里,心里的牵挂渐渐变成了自豪。博物馆馆长握着他的手说:“吴先生,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文物是咱们国家的宝贝,有了它们,博物馆的展览才算完整。”
从北平回来后,吴贤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地方的文物保护机构都来邀请他去指导工作,还有不少大学请他去讲课。他虽然腿不好,但只要有邀请,都会尽量去。在课堂上,他总是会给学生们讲东北文物保护的故事,讲那些为了保护文物牺牲的战士,讲那些热心帮忙的百姓:“文物保护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只要你们愿意,每个人都能成为文物的守护者。”
有一次,他去西安指导碑林的修复工作。秦老拉着他去看修复好的《开成石经》,石碑上的字迹经过修补,重新变得清晰。“吴先生,要是没有你当年保护石经,这些石碑可能早就没了。”秦老感慨地说,“现在好了,咱们不仅修复了石碑,还在碑林旁边建了文物保护站,专门培养年轻的修复师。”
吴贤看着年轻的修复师们在石碑前忙碌,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文物保护的事业需要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从西安回来后,他在东北文物保护队里办起了培训班,邀请沈文儒、林兰还有其他专家来讲课,培养年轻的文物保护者。
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有二十多个人,都是从当地的年轻人里选出来的,有高中毕业的学生,有村里的木匠,还有曾经的抗日小战士。吴贤每天都会去培训班看看,给学员们讲文物保护的经验,教他们识别文物的年代和材质。有个叫小杨的学员,之前是个木匠,手上功夫好,学修复陶俑特别快。吴贤很喜欢他,经常手把手地教他:“修复文物就像修家具,既要细心,又要懂门道,不能瞎修,不然会毁了文物。”
小杨也没让吴贤失望,很快就成了培训班里的佼佼者,还独立修复了一尊破损严重的渤海国陶俑。吴贤看着修复好的陶俑,欣慰地说:“好小子,有出息!以后东北的文物保护,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贤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的腿已经不能长时间站立,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工作室和遗址看看,有时候还会让队员们推着轮椅,去村里走访百姓,了解文物保护的情况。
有一天,他在村里走访时,遇到了之前送青铜鼎来的金老汉。金老汉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他拉着吴贤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吴先生,这是我家祖传的一个瓷碗,我看你天天为文物忙活,就把它送给你,希望能为文物保护出点力。”
吴贤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宋代的青瓷碗,碗身上的冰裂纹清晰可见,是件难得的珍品。“大爷,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他把瓷碗递回去,“您要是愿意,可以把它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
金老汉摇摇头,坚持要把瓷碗送给吴贤:“我老了,也不懂怎么保护这碗。交给你,我放心。你为文物做了这么多事,这碗在你手里,比在博物馆里强。”
吴贤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瓷碗。他让沈文儒给瓷碗做了一个专门的锦盒,放在工作室的展柜里,旁边还放了一张纸条,写着“金老汉捐赠,宋代青瓷碗”。他说:“这碗不是我的,是金老汉和所有百姓的心意,我要把它好好保存,让后人知道,文物保护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这年冬天,东北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遗址的围栏被积雪压坏了好几处,地宫入口也出现了渗水的情况。吴贤急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让队员们推着轮椅去遗址查看。队员们劝他在家休息,他却说:“遗址是咱们的命根子,要是出了问题,我怎么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士和帮忙的百姓?”
在他的坚持下,队员们和百姓们一起,用了三天时间修复了围栏,疏通了地宫的排水沟。吴贤坐在轮椅上,看着忙碌的人群,心里一阵温暖。他知道,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保护不好的文物。
雪停后,天空放晴,阳光洒在遗址上,一片洁白。吴贤让队员们推着轮椅,来到石灯塔前。他抬头看着石灯塔,又看了看远处的群山,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