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4章 尸易无限(59)(1 / 6)

加入书签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雪下得又密又急,吴贤裹紧棉袄,拄着木杖站在新修的遗址围栏旁。围栏是用当地的红松木做的,上面缠着防滑的草绳,每隔一段就挂着一块小木牌,写着“请勿踩踏遗址”。沈文儒从工作室跑出来,手里捧着一个刚修复好的陶俑,雪落在他的帽子上,很快积了薄薄一层:“吴先生,你看这尊渤海国陶俑,面部的彩绘终于补好了,和原迹几乎一模一样!”

吴贤接过陶俑,指尖轻轻拂过陶俑的脸颊。彩绘用的是沈文儒根据古籍记载调配的矿物颜料,赭石色的衣纹、石青色的腰带,在雪光的映衬下格外鲜活。“不容易啊,光调配颜料就试了十几次。”他把陶俑还给沈文儒,“赶紧送回工作室,别冻着了,恒温库房的温度还得再调高点。”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的喇叭声。赵刚开着一辆军用吉普车过来,车身上还沾着泥雪:“吴先生,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的人来了,说有重要的事找您,还带了国外来的客人。”

吴贤心里纳闷,跟着赵刚往遗址办公室走。刚进门,就看到两个陌生人坐在屋里,一个穿着西装的外国人,还有一个是委员会的老周。老周看到他进来,赶紧站起来介绍:“吴先生,这位是法国巴黎艺术学院的杜邦教授,他这次来,是想和咱们合作,共同研究流失在法国的中国文物,还带来了不少珍贵的资料。”

杜邦教授站起身,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吴先生,我研究中国文物三十年了,尤其是渤海国和高句丽时期的文物。听说您在东北做了很多保护工作,非常敬佩。这次来,是想把我收集的二十多张流失文物照片交给您,希望能帮到你们。”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照片,递给吴贤。照片上的文物大多是日军侵华时被抢走的,有渤海国的金柄铜剑、高句丽的鎏金铜覆面,还有一张照片上,是半块刻着铭文的石碑,吴贤一眼就认出,那是丸都山城被盗走的“高句丽好太王碑”残片。

“这张石碑残片,现在藏在法国的一个私人博物馆里。”杜邦教授指着照片说,“我已经和博物馆沟通好了,他们愿意无偿归还,只要咱们派人去接收。”

吴贤握着照片的手微微发抖,眼眶有些发热。这几年他们一直在找“好太王碑”残片,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有了下落。“太感谢您了,杜邦教授!”他紧紧握住杜邦的手,“我们马上安排人去法国,一定要把石碑残片接回来。”

送走杜邦教授和老周后,吴贤立刻召开会议,安排去法国接收文物的事宜。赵刚主动请缨:“吴先生,我去吧,之前去大连、北平都去过,对外交涉的事我也懂点。”沈文儒也说:“我也去,石碑残片需要专业的保护和运输,我得跟着才行。”

吴贤点点头,叮嘱他们:“路上一定要小心,文物运输的温度、湿度都要控制好,不能出一点差错。还有,遇到问题及时和委员会联系,咱们背后有国家支持。”

赵刚和沈文儒出发那天,吴贤特意去车站送他们。火车开动时,赵刚从车窗探出头喊:“吴先生,您放心,我们一定把文物平安带回来!”吴贤挥着手,看着火车渐渐远去,心里既期待又忐忑——这是他们第一次从国外追回流失文物,意义重大。

接下来的几个月,吴贤一边等着赵刚他们的消息,一边忙着遗址的冬季保护工作。雪下得大的时候,他每天都要去遗址转好几圈,看看围栏有没有被积雪压坏,地宫入口的防水有没有做好。有一次,他在巡查时发现石灯塔的基座有渗水的痕迹,赶紧组织队员们用防水布把基座裹起来,又在周围挖了排水沟,忙到天黑才回家,腿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林兰看他这样,既心疼又无奈:“吴先生,您的腿不能再这么折腾了,医生说要是再受冻,可能就真的站不起来了。”吴贤笑了笑,把烤热的粗盐袋敷在腿上:“没事,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遗址冬天最容易出问题,我得多盯着点。”

就在吴贤忙着遗址保护的时候,赵刚和沈文儒从法国回来了。他们不仅带回了“好太王碑”残片,还带回了三件渤海国的金器。沈文儒抱着装石碑残片的木箱,激动地说:“吴先生,您看,这残片上的铭文还很清晰,和咱们之前找到的残片能拼上一大半!”

吴贤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石碑残片上的蝌蚪文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他拿出之前找到的残片,试着拼合,果然严丝合缝。“太好了!”他忍不住拍手,“等开春了,咱们就把石碑修复好,立在丸都山城的遗址公园里,让老百姓都能看到。”

消息传开后,附近的百姓都来遗址看石碑残片。一个曾经参与过丸都山城保护的老汉,摸着石碑残片,眼泪掉了下来:“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石碑拼起来,咱们的努力没白费啊!”

开春后,吴贤组织队员们开始修复“好太王碑”。沈文儒根据铭文的纹路,一点点调配水泥,小心翼翼地把残片粘合起来。队员们则在周围搭建防护棚,防止修复过程中受到风雨侵蚀。百姓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送水送粮,有的帮忙清理石碑周围的杂草,遗址里一片热闹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