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竹语星声(3 / 6)
纸,两人开始按字条上的步骤做第二批竹纸。
这次阿竹熟练多了,帮着小宇劈竹时,再也没差点劈到手指;递竹条时,还能准确地递到小宇手里。
捣纤维时,小宇让阿竹试了试,她握着木杵往下捣,力气小,捣得慢,可每一下都很认真,额头上也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心诚了,活就好做了。”
小宇想起守艺老人的话,对着阿竹笑了笑。
调纸浆时,阿竹突奇想,往盆里加了点竹汁——竹汁是她早上在竹林里接的,透明的汁液带着点甜味。
“这样纸会不会变成绿色?”
她睁着大眼睛问。
小宇也不知道,只说“试试就知道了”
。
抄纸时,阿竹亲手抄了张加了竹汁的纸,放在竹架最显眼的位置,盼着它快点干。
中午,两人坐在竹纸坊门口吃干粮,干粮是林念做的竹叶饼,里面夹着咸菜。
刚吃了两口,就听见竹林里传来“沙沙”
声,像是有人在走路。
小宇立刻站起来,握紧了手里的竹刀——竹语镇的人很少来这片竹林,谁会来这里?
脚步声越来越近,一个背着竹篓的老人从竹林里走出来,头花白,脸上满是皱纹,手里拿着把竹制的镰刀,竹篓里装着些草药。
“你们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这里?”
老人的声音很沙哑,像被竹屑磨过。
“爷爷好,我们是竹艺坊的,来这里做竹纸。”
小宇放下竹刀,礼貌地回答,“您是?”
老人看了看竹纸坊的木牌,又看了看架上的竹纸,眼睛突然亮了:“你们认识林溪?这竹纸坊是她当年开的,我是她的老朋友,叫竹翁,住在竹林深处。
好多年没人来这里做纸了,你们能来,真好。”
阿竹连忙跑过去,拉着老人的手问:“爷爷,您认识林溪奶奶?您能给我们讲讲她的故事吗?”
竹翁笑了,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打开了话匣子:“当年林溪这丫头,天天来竹林里砍竹做纸,一开始总做不好,纸要么破要么脆,可她从不气馁,天天来捣竹纤维,胳膊酸了就揉一揉,继续做。
有一次,她做的纸被雨淋了,哭得稀里哗啦,我劝她别做了,她却说‘竹纸能写不会褪色的故事,我得做好它’。
后来呀,她做的纸越来越好,还教村里的人做,可惜后来她走了,竹纸坊就荒了……”
竹翁讲了很多林溪的故事,比如林溪曾用竹纸做过风筝,让风筝带着写满故事的纸飞遍竹语镇;比如林溪曾在竹纸坊里教孩子写字,用的就是自己做的竹纸。
阿竹和小宇听得入了迷,时不时追问“后来呢”
“还有吗”
,竹翁也不烦,耐心地一一回答。
临走时,竹翁从竹篓里拿出一包草药,递给小宇:“这是竹节草,捣成汁涂在手上,能防竹刺,你们做竹活时用得上。
以后常来,我给你们讲更多林溪的故事。”
两人谢过竹翁,看着他走进竹林深处,直到身影消失不见。
“原来林溪奶奶还有这么多故事。”
阿竹说,“我们要把这些故事都写在竹纸上。”
小宇点点头,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他们不仅要写自己的故事,还要把听到的、看到的,所有和竹语镇有关的故事都写下来,让竹纸坊变成“故事坊”
。
下午,加了竹汁的竹纸干了,果然变成了淡淡的绿色,像春天的竹叶,好看极了。
阿竹高兴得跳起来,连忙写了张字条贴在上面:“这是加了竹汁的竹纸,是我和小宇哥哥一起做的,竹翁爷爷给我们讲了林溪奶奶的故事,真好听。”
接下来的几天,阿竹和小宇每天都来竹纸坊做竹纸,竹翁也常来,给他们带些草药、野果,讲更多林溪的故事。
他们做的竹纸越来越多,竹架上贴满了写着故事的纸,有林溪的,有守艺老人的,有竹翁的,还有他们自己的。
这天,林念也来竹纸坊了,她看着架上的竹纸,笑着说:“真好,林溪要是知道,肯定很开心。
我带来了个好消息,镇上要办‘竹文化节’,让我们竹艺坊出个节目,你们想不想把做竹纸的过程展示出来?”
阿竹和小宇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想!”
从那天起,两人更忙了,白天在竹纸坊做竹纸,晚上在竹艺坊排练——他们要把做竹纸的步骤编成一个小节目,展示给镇上的人看。
林念帮他们做了表演服,衣服是竹纤维织的,浅青色的布料上绣着竹叶图案,穿在身上很舒服。
竹文化节那天,镇上人山人海,搭起了竹制的舞台。
阿竹和小宇穿着表演服,站在舞台上,手里拿着竹刀、竹帘,一步步展示采竹、捣纤维、调纸浆、抄纸、晾晒的过程。
台下的人看得入了迷,尤其是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问“这是在做什么呀”
“纸是这样做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