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牵连(4 / 5)

加入书签

到深夜——亮给每一个带着竹叶而来的寻路者,亮给每一个藏着约定的旧故事,亮给时光里那些永不熄灭的牵连。

而那些牵连,就像他们编的竹叶,一根篾连着一根篾,一段故事接着一段故事,在竹语镇的晨雾里、夕阳下、月光中,慢慢生长,生生不息,像这片土地上的竹子,永远不会停下脚步,永远不会忘记约定。

竹语星声:永不熄灭的牵连(润色合集)

新生篇:雨巷竹与少年行(四续)

接手竹艺坊后,阿竹和小宇的日子更忙碌了。

每天清晨,他们先去纪念馆浇窗前的竹苗——那株竹苗已长到半人高,新抽的竹叶层层叠叠,风一吹就簌簌响,像在跟他们打招呼;再去镇北的竹艺坊打扫,把院子里的杂草拔干净,把堆在墙角的竹篾分类码好,连沾着竹屑的旧竹椅,都用布擦得亮。

这天午后,阿竹蹲在竹艺坊的角落,整理一堆蒙尘的竹编工具时,指尖触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是个竹制的工具箱,箱盖上刻着“溪”

字,锁扣是竹编的,扣眼儿里塞着一片干竹叶。

“小宇哥哥,你看这个!”

她举着工具箱喊。

小宇跑过来,认出这是林溪日记里写的“初学竹编时的工具箱”

他想起守艺老人说的“哨子能开织网人的锁”

,掏出竹哨对着锁扣吹了声——竹编锁扣“咔嗒”

弹开,像解开了一段尘封的时光。

打开箱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十几件工具:磨得亮的竹刀、编了一半的竹篮(篮底歪歪扭扭,果然是新手的作品)、一卷泛黄的竹纸,还有一张折得整齐的字条,字条上是林溪的字迹:“工具箱的最底层,藏着去‘竹纸坊’的路,那里的纸,能写下不会褪色的故事。”

两人翻到工具箱最底层,果然摸到一张竹制的地图,上面用竹汁画着路线:从竹艺坊往西北走,穿过一片竹林,就能到竹纸坊——那是当年林溪用来做竹纸的地方,她的第一本日记,就是用那里的竹纸写的。

第二天天刚亮,两人背着小背篓,装着水壶和干粮,往西北的竹林走。

晨雾浓得像纱,竹林里的竹香混着泥土的气息,吸一口都觉得清爽。

他们跟着地图走,脚下的竹叶厚厚的,踩上去软软的,偶尔惊起几只竹鸡,“扑棱棱”

飞走,倒让寂静的竹林多了几分生气。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忽然透出微光——竹林的尽头,立着一座矮矮的竹屋,屋前有个石臼,石臼里还留着半槽捣碎的竹纤维,旁边放着一张竹帘,帘上沾着未干的竹纸,像刚做好不久。

屋门没锁,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竹纸坊”

三个字,字旁边画着一片竹叶,和林溪工具箱里的字条笔迹一样。

“是这里!”

阿竹推开门,屋里的光线很暗,靠墙摆着一排竹架,架子上晾着一张张竹纸,有的已经干透,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有的还湿着,贴在竹帘上,像刚剥下来的笋衣。

屋中央的竹桌上,放着一个竹制的砚台,砚台里还剩一点墨汁,旁边压着一张写了一半的字条。

小宇拿起字条,字迹苍劲,是守艺老人的笔锋:“织网人的故事,要写在竹纸上才不会褪色。

石臼旁的竹筐里,有新采的竹料,按墙上的步骤做纸吧——林溪当年第一次做纸,把竹纤维捣得太碎,纸薄得像蝉翼,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等纸做好,就把你们的故事写下来,贴在竹架上,风会把故事吹给每一个来的人。”

字条的背面画着做竹纸的步骤:采竹、捣纤维、调纸浆、抄纸、晾晒,每一步都配着小图,旁边还标着林溪当年犯的错,比如“竹料要选三年生的老竹,嫩竹做的纸易破”

“捣纤维时别太用力,不然纸会脆”

“我们来做竹纸吧!”

阿竹挽起袖子,跟着小宇去石臼旁。

竹筐里的竹料果然是新采的,还带着潮气,竹节处泛着青。

小宇按着步骤,先把竹料劈成细条,阿竹蹲在旁边帮忙,小手攥着竹刀,却差点劈到手指,小宇连忙拦住她:“我来劈竹,你帮我递竹条,等下抄纸再教你。”

石臼很重,小宇捣竹纤维时,额头都冒了汗,手臂酸了也不肯停,像当年守艺老人说的“心诚了,活才做得好”

阿竹蹲在旁边,给石臼里加水,偶尔帮他擦汗,两人配合得像老搭档。

捣了半个时辰,竹纤维终于捣成了絮状,小宇把纤维倒进大竹盆里,加了点草木灰水,用竹棍搅拌均匀,纸浆就做好了。

“抄纸要轻,”

小宇拿起竹帘,递给阿竹,“像捞鱼一样,慢慢放进盆里,再慢慢提起来,不能晃,不然纸会破。”

阿竹学着他的样子,把竹帘放进盆里,手却有点抖,竹帘刚提起来,纸浆就歪了一块,像少了个角。

“没关系,”

小宇笑着说,“林溪奶奶第一次做纸,比你还糟呢,我们再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