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君臣相辩(1 / 2)

加入书签

官员们给陛下进言,如何治理倭地,说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朱翊钧也一直认真听着。

时不时的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心里面还在想着,朕的身边,人才是真多啊。

正在大家积极讨论,君臣气氛融洽之时候,王家屏忍不下去了。

都已经有官员说道,在未来,把倭地分成四省了。

只见王家屏越众而出,来到御阶之前,而后深深一揖,声音清朗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甚至隐隐有些激动:“陛下!臣,有本要奏!”

众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他身。

朱翊钧面色不变,平静地看着他:“王卿有何见解,但讲无妨。”

实际上,朱翊钧知道,王家屏此次出列,肯定是唱衰治理倭地的政策,不过,他并没有阻止。

还是那句话。

不辨哪来的理。

即便自已在怎么霸道,地位在怎么神圣不可侵犯,手上的权力在怎么至高无上……

也不能不让人说话啊,直接给大臣们禁言啊。

自已是皇帝,但不算什么独裁者啊。

王家屏直起身,目光扫过在场同僚,最后落回天子身上,朗声道:“陛下!诸公!适才所议,皆在‘如何’治理倭地。然臣斗胆,欲问一句,也是想让陛下为臣解惑。”

“吾大明,为何定要耗费如此心力,去治理那万里之外的倭国?乃至……那更遥远的南洋?”

他此言一出,满殿皆静。

这是直接质疑皇帝开拓政策的根本目的。

当然……在此时的乾清宫中,有很多官员心里面都多多少少有些质疑。

不过,国情如此,他们不提出来,就等着头铁的人出头呢。

“自陛下御极以来,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刷新吏治,整顿武备!”

“北逐残元,西定叶尔羌,东灭倭寇!此乃不世之功,足可告慰列祖列宗,亦使我大明社稷稳固,海内承平!”

“如今,百年边患已除,正乃与民休息,励行文治之良机!”

王家屏的语气愈发恳切,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的热忱。

“陛下!我大明有万里江山,亿兆黎民。境内犹有诸多州县待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诸多生民犹待教化,以沐圣贤之道。”

“朝廷若能集中财力、物力、心力,再以二十年之光阴,专心内政,轻徭薄赋,兴学育才,使我大明百姓安居乐业,仓廪充盈,礼义兴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届时,国泰民安,盛世可期!”

“此方为圣天子垂拱而治之至境也!”

他越说越激动,手臂微微挥动:“然如今,朝廷却要倾注国力于海外!”

“倭地蛮荒,言语不通,习俗迥异,治理之难,百倍于内地!”

“分封诸王,设置流官,驻守大军,输送钱粮……此皆需靡费巨万!”

“这些银钱、这些心力,若用于我大明本土,可使多少沟渠得修?多少学堂得建?多少饥民得哺?”

“臣实不能理解!”

“为何要舍近求远,为何要本末倒置,弃已然安定繁荣之中土于不顾,反而将国之重器,投向那烟瘴未开、胜负难料之海外绝域?”

“倭国、南洋,于我等儒者看来,不过疥癣之疾,化外之地,得其地不足增赋,有其民不足强兵,何必为此虚名,而耗损我大明元气。”

这一番洋洋洒洒的言论,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殿内许多官员,虽然未必敢如王家屏这般直言不讳,但内心深处,何尝没有类似的疑问?

儒家传统的“重中原轻四夷”、“重农抑商”、“重陆轻海”观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

开拓海外,他们现在能接受,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是因为现在一切顺遂。

可如果有一天,这条路,不好走了,海外的银子不好赚了。

那……

文官集团,可能还是会往后撤。

朱翊钧静静地听着,脸上并无愠色,反而在王家屏说完后,露出了一丝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并没有立刻驳斥,而是,沉默了片刻。

他在想问题。

“王卿所言,拳拳为国,心系黎民,朕心甚慰。你所描绘的国泰民安之景,亦是朕之所愿。”

“然,王卿可知,我大明如今户籍,已逾万万?且仍在增长。人多而地少,此乃千古难题。”

“中原膏腴之地,历经千年垦殖,潜力尚有几何?”

“若亿万生民之后裔,未来皆拥挤于现有田亩之上,人地之争日趋激烈,届时,纵有尧舜之政,可能确保天下永享太平否?”

人口与生存空间的现实问题,这些官员,想都没有想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