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龙袍追着新帝跑(2 / 3)

加入书签

,若咬到沙子,都悄悄吐在帕子里,从不让宫人受罚。陛下,您若真的想报答仁宗陛下,就该把他的仁政传下去,而不是躲在孝服里。”

赵曙没说话,只是伸手抓住高滔滔的手。她的手很暖,指尖带着淡淡的药香,像小时候母亲的手。他忽然想起,昨天在偏殿外,看见几个小太监在扫落叶,其中一个不小心摔了跤,把扫帚都摔断了,可管事太监却没罚他,只是说:“陛下刚登基,要行仁政,这点小事,算了吧。”原来连宫里的太监,都在等着他做个好皇帝。

第三日的登基大典,赵曙穿着整齐的龙袍,站在太极殿的台阶上。阳光照在他身上,金线绣的龙纹闪着光,沾了香灰的地方已经被宫女仔细清洗干净。韩琦站在他身边,低声说:“陛下,该下旨了。”

赵曙深吸一口气,抬手示意太监展开圣旨。他的声音虽然还有些沙哑,却很坚定:“朕承仁宗皇帝遗诏,登基为帝。即日起,减免江南水灾地区赋税一年,西北边境增派粮草,安抚军民。另,朕为仁宗皇帝守丧,服丧期间,朝政照常处理,百官各司其职。”

满朝文武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声音震得殿外的旗帜猎猎作响。赵曙看着满地的大臣,看着远处的皇宫屋顶,看着高滔滔站在殿门口,冲着他轻轻点头,忽然觉得那件龙袍,好像没那么重了。

可没过多久,赵曙又出了状况。那日早朝,户部尚书奏报江南水灾的赈灾情况,说有几个官员挪用赈灾款,请求陛下下旨严惩。赵曙却忽然站起身,说要去仁宗的陵寝祭拜,朝政的事让韩琦先处理。

韩琦赶紧上前拦住他:“陛下,赈灾是急事,若等您祭拜回来,灾民就要饿肚子了!”赵曙却不听,推开他就往殿外走,刚到门口,就看见高滔滔带着几个宫女,捧着一件孝服站在那里。

“陛下,”高滔滔把孝服递过去,“您若要去祭拜仁宗陛下,就穿上这件孝服。可您想过吗?仁宗陛下在天有灵,看见您因为祭拜,耽误了赈灾的事,他会高兴吗?”

赵曙看着那件孝服,又看了看殿内的大臣,终于停下脚步。他接过孝服,递给身后的宫女,转身回到龙椅上,拿起户部尚书的奏折,仔细看了起来。“那几个挪用赈灾款的官员,”他的声音比刚才沉稳了些,“革职查办,追回的款项全部用于赈灾。另外,再从内库拨十万两银子,送到江南。”

户部尚书躬身谢恩,殿内的大臣也都松了口气。韩琦偷偷看了眼高滔滔,见她悄悄退到殿外,嘴角带着淡淡的笑。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曙渐渐习惯了皇帝的生活。他每天清晨都会去仁宗的灵前祭拜,然后去大殿处理朝政,晚上则和高滔滔一起,在灯下看奏折。有次他看到一份奏折,说西北边境的士兵冬天没有棉衣,冻得没法站岗,立刻下旨让工部赶制棉衣,还特意叮嘱:“要厚实些,别让士兵们冻着。”

韩琦听说后,拿着奏折去见他,笑着说:“陛下现在越来越像仁宗陛下了。”赵曙却摇摇头,指着奏折上的字:“朕只是不想让士兵们受苦,不想让百姓们失望。”

这年冬天,汴梁下了场大雪。赵曙和高滔滔在御花园的亭子里赏雪,他忽然想起登基那天,自己穿着不合身的龙袍,被大臣们追着跑的模样,忍不住笑了起来。高滔滔靠在他身边,手里捧着个暖炉:“陛下现在还怕吗?”

赵曙握住她的手,把暖炉放在两人中间:“不怕了,有你在,有韩相公他们在,有这天下的百姓在,朕不怕了。”他抬头看向远处的皇宫,雪落在屋顶上,像盖了层白纱。他忽然想起仁宗陛下当年说的话,想起那件沾了香灰的龙袍,想起江南灾民的笑脸,想起西北士兵穿上棉衣时的模样——原来这天下,真的像一池水,只要用心养,用心护,就能一直清澈,一直安宁。

开春后,赵曙下旨,追尊自己的生父濮王为皇考。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了争议,韩琦和欧阳修支持他,而司马光和吕诲则反对,认为应该尊仁宗陛下为皇考。双方争论了好几个月,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有天晚上,赵曙在灯下看司马光的奏折,眉头皱得很紧。高滔滔端着一碗莲子羹走进来,放在他面前:“陛下,别太劳心了,喝碗羹吧。”

赵曙拿起汤匙,却没喝,只是看着奏折:“司马光说朕不孝,说朕忘了仁宗陛下的恩情。”

高滔滔坐在他身边,拿起奏折看了看:“陛下,臣妾知道您不是不孝,您只是想报答生父的养育之恩。可仁宗陛下对您的恩,您也没忘啊——您减免赋税,安抚灾民,不都是在替仁宗陛下护着这天下吗?”

赵曙看着高滔滔,忽然笑了。他喝了口莲子羹,甜香的味道从舌尖传到喉咙。“你说得对,”他放下汤匙,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道:“朕尊濮王为皇考,然仁宗陛下之恩,朕不敢忘,天下百姓之恩,朕不敢忘。”

第二天早朝,赵曙把自己的批语念给大臣们听。司马光还想争辩,却被韩琦拦住了。“陛下说得对,”韩琦躬身道,“尊濮王为皇考,是尽孝;护天下百姓,是尽忠。忠孝两全,何错之有?”

满朝大臣不再争论,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赵曙站在龙椅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