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墨刃斩词魂(3 / 3)

加入书签

汉捧着当年在湖州没送出去的粽子,说“苏大人,您终于回来了,这粽子我一直留着,就等您回来吃”。

苏轼接过粽子,眼眶红了。他在汴京任职期间,依旧写文章,提建议,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锋芒毕露。有人问他,恨不恨沈括,他想了想,说:“恨过,后来不恨了。他只是选错了路,就像我当年选错了诗里的句子一样。”

此时的沈括正在宣州编《梦溪笔谈》。他把自己多年来的科学发现都写进去,从天文历法到水利工程,从数学算术到物理化学,却唯独没提当年构陷苏轼的事。有次他在书中写“人间万事,难在两全”,写着写着,就把笔扔了——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科学上再大的成就,也洗不掉构陷苏轼的墨痕。

元佑三年,苏轼再次被贬,这次是杭州知州。他回到杭州时,西湖的荷叶还是那么绿,只是当年和沈括一起坐过的画舫,已经换成了新的。他在西湖边建了苏堤,百姓们都说是“苏公堤”,他却笑着说:“这堤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百姓的。”

沈括听说后,从宣州寄来一幅画,画的是西湖苏堤的景色。苏轼把画挂在书房里,每天都看。有人问他,沈括为什么要寄画来,他说:“他是想跟我说,他知道错了。”

元佑八年,苏轼被贬到惠州。他在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把苦日子过成了诗。而沈括则在润州隐居,专心修改《梦溪笔谈》。他在书的最后加了一句“吾昔有过,悔之无及”,却没敢写明是什么“过”。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病逝。消息传到润州时,沈括正在看《梦溪笔谈》,他把书合上,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雨,看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他把当年整理的苏轼诗稿拿出来,付之一炬。火苗舔舐着纸页,把“暗讽盐法”“诋毁青苗”的批注烧成了灰烬,却烧不掉他心里的愧疚。

多年后,《梦溪笔谈》成为流传千古的科学巨着,沈括被称为“宋代科学第一人”;而苏轼的诗词,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后人传颂。只是每当有人提起沈括和苏轼的往事,都会忍不住叹息——那个能算出磁石偏角的科学家,终究算错了人心;那个能写出“大江东去”的词人,终究没能躲过同僚的暗箭。

就像西湖的水,不管过了多少年,总会记得,熙宁四年的夏天,有个科学家,在荷下藏了一支墨刃,斩断了一个词人的半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