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真宗双面:糊涂君王的治世密码(2 / 3)

加入书签

是百姓。”他从怀里掏出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地灾情,“这笔账,朕心里清楚。”

寇准看着账本上的朱批,字迹娟秀却有力,忍不住低下了头:“陛下圣明。”

当晚,澶州城的百姓自发提着灯笼来到御营外,灯笼的光连成一片星海,映得夜空亮如白昼。

赵恒推开帐篷帘,见百姓们跪在雪地里,有人捧着刚蒸好的馒头,有人端着热乎的茶汤,嘴里喊着“谢陛下赐太平”。

他鼻子一酸,转身对太监说:“把这些食物分下去,让将士们也尝尝百姓的心意。”

第三章农田里的治世经

澶渊之盟后,赵恒把精力都放在了民生上。开春那天,他没穿龙袍,带着几个侍卫,换上布衣来到汴梁城外的农田。老农李老汉正赶着牛耕地,犁铧翻起的泥土散发着腥甜的气息,田埂上的野草冒出嫩绿的芽尖。

“老人家,今年的种子准备好了吗?”赵恒走上前,接过李老汉手里的鞭子,学着他的样子吆喝了一声,牛却不听使唤,差点把犁铧拖到沟里。

李老汉赶紧抢过鞭子:“客官是城里人吧?这牛认生。”他拍了拍牛背,牛乖乖地往前走,“种子是准备好了,就是去年的麦种不顶用,亩产才两百斤,够不上税粮啊。”

赵恒心里一沉:“怎么回事?是种子不好,还是方法不对?”

李老汉叹了口气:“种子是官仓发的陈种,出芽率低;再说这灌溉也跟不上,去年天旱,河沟都见底了,眼睁睁看着庄稼枯死。”他指了指远处的水渠,渠底裂着大大的口子,像一张张干渴的嘴。

回宫后,赵恒立刻召集大臣议事。他把在农田里的见闻一说,户部尚书立刻跪下:“陛下,官仓确实有陈种积压,是臣管理不善。”

赵恒没发火,只是平静地说:“即日起,各地官仓清查陈种,全部更换新种,由朝廷拨款购买优质麦种、稻种,免费发给农民。”他顿了顿,又说,“还有灌溉,命人疏通河道,修建水渠,凡是参与修水利的百姓,都给粮食补贴。”

大臣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说:“国库刚因澶渊之盟支出不少,再修水利、换种子,恐怕……”

赵恒一拍龙案:“百姓是根本,农业是根基!没有粮食,再多的金银也没用!”他指着殿外的阳光,“春暖花开,正是耕种的好时候,不能耽误了农时!”

很快,朝廷的新政策传遍全国。官差们赶着马车,把一麻袋一麻袋的新种子送到各村各庄,麻袋上贴着“朝廷赈灾”的红纸条,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李老汉捧着饱满的麦种,放在嘴里咬了咬,脆生生的,眼里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才是好种子啊!今年肯定能丰收!”

修水渠的工程也热火朝天。百姓们自带工具,吃住在工地,朝廷派来的监工不仅不克扣粮食,还每天给每人加两个炊饼。李老汉的儿子也在修渠队伍里,他每天回家都乐呵呵地说:“爹,今天挖了三丈渠,官差给的炊饼还热乎着呢!”

秋收时节,汴梁城外的农田一片金黄。李老汉割着麦子,麦穗沉甸甸的,压弯了麦秆。他估摸着亩产至少有三百斤,比去年多了一半还多。收粮的官差来了,用斛量了麦子,笑着说:“老人家,今年收成好啊,按新税法,你家不仅够交税,还能余下不少呢!”

李老汉把余下的麦子装袋,挑到集市上卖,换了铜钱,买了布料给孙子做新衣服,还割了肉,炖了一锅香喷喷的肉汤。孙子啃着肉骨头,含糊不清地说:“爷爷,明年还要种朝廷给的种子!”

消息传到宫里,赵恒正在看各地的收成报表,报表上的数字红得刺眼,全是增产的记录。他拿起笔画了个大大的圈,对太监说:“传旨下去,明年继续推广新种,再修十条水渠,让更多百姓受益。”窗外的阳光照在报表上,把数字映得暖洋洋的,像铺满了黄金。

第四章天书闹剧里的无奈

大中祥符元年,汴梁城突然传出“天书降世”的消息。有樵夫在泰山采药时,发现一块黄绸挂在松树上,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字迹龙飞凤舞,像是神仙所书。

消息传到皇宫,赵恒正在批阅奏折,闻言猛地站起来,龙椅被撞得往后挪了半尺:“真……真有此事?”

太监捧着黄绸进来,黄绸上还沾着松针和露水:“陛下您看,这确实是天书!神仙都认可您的统治呢!”

赵恒捧着黄绸,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心里五味杂陈。这些年虽然农业发展了,边境安宁了,但朝堂上的非议从未断过,总有人说他签订澶渊之盟是懦弱,说他重农轻武是糊涂。他看着黄绸上的“守于正”三个字,突然说:“传旨,备车驾,朕要去泰山封禅,答谢上天!”

寇准听说后,急急忙忙进宫劝阻:“陛下,封禅劳民伤财,不可行啊!当年唐太宗想封禅,魏征一劝就罢了,陛下怎能因一块黄绸就兴师动众?”他把奏折拍在龙案上,奏折上列举着封禅的弊端,墨迹淋漓。

赵恒却摇摇头:“宰相不懂。这不是普通的黄绸,是天书!是上天对朕的认可!”他指着黄绸,“如今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