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大宋状元路:从布衣到朝堂栋梁(3 / 5)

加入书签

正共同监督,效果很好。臣建议在推行青苗法时,明确利息上限,加强监督,防止盘剥。”

他的话有理有据,既支持了新法,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让朝堂上的争论顿时平息下来。王安石点点头:“叶爱卿的建议很好,就按此推行。”宋神宗也表示赞同,青苗法的推行就此定了下来。

会议结束后,赵安看到司马光走到叶祖洽面前,拍着他的肩膀说:“叶大人年轻有为,刚才的发言很有见地,老夫佩服。”叶祖洽连忙行礼:“司马大人过奖,臣只是就事论事。”

赵安这才明白,为什么状元郎能在朝堂上快速立足。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学问,更有清晰的思路和敢于表达的勇气。叶祖洽在殿试时写的策论就以务实着称,现在在朝堂上,他依然保持着这种务实的风格,既不盲目附和,也不固执己见,这种态度让他赢得了两派官员的尊重。

接下来的日子里,叶祖洽在朝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他起草的诏令逻辑清晰,语言简练,深得神宗皇帝的赏识。他提出的关于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建议,大多被朝廷采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赵安去叶祖洽的官署送文件,看到他正在批改各地送来的奏折。桌上堆满了文书,砚台里的墨都快用完了。叶祖洽一边批改,一边和旁边的属官讨论,时不时停下来在纸上写写画画,神情专注而认真。

赵安心里暗暗感叹,状元郎的风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付出。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公务,还要在复杂的朝堂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稍有不慎就可能身败名裂。但叶祖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朝堂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第五章宦海沉浮见真章

熙宁六年,叶祖洽因为在推行新法中的出色表现,被晋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了正七品官员。这年冬天,北方的契丹部落蠢蠢欲动,边境局势紧张,朝廷决定选派官员去河北路巡查防务。叶祖洽主动请缨,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批准。

赵安在吏部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整理河北路的官员档案。他对同事说:“河北路天寒地冻,又靠近边境,叶大人放着京城的好日子不过,跑去那种地方,真是不容易。”

同事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容易做出成绩。当年王相公也是在地方历练多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叶大人这是在为自己的将来铺路啊。”

果然,三个月后,叶祖洽从河北路回来,向朝廷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防务报告。报告中不仅分析了边境的局势,还提出了加固城防、训练乡兵、储备粮草等十条建议,每条建议都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预算。神宗皇帝看后非常满意,当即下令按照叶祖洽的建议加强河北防务。

因为这次巡查有功,叶祖洽被晋升为吏部郎中,成为了正六品官员,进入了朝廷的中层官员行列。这年他才二十七岁,是同科进士中晋升最快的一个。

然而,宦海沉浮,不可能一帆风顺。熙宁七年,新法推行遇到了阻力,保守派官员趁机发难,指责新法导致民不聊生。叶祖洽作为新法的支持者,自然也受到了牵连。御史台的官员弹劾他在海州推行新法时,强行向百姓放贷,导致民怨沸腾。

神宗皇帝派人去海州调查,结果发现弹劾纯属诬告。叶祖洽在海州推行新法时,始终坚持自愿原则,利息也严格控制在二分以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虽然如此,叶祖洽还是被暂时调离了吏部,改任湖州知州。

听到这个消息,赵安有些替叶祖洽不平。他在档案里看到过叶祖洽在海州的政绩报告,上面明明写着百姓安居乐业,赋税增加,怎么会被弹劾呢?

档案房的老吏叹了口气:“这就是官场。新法推行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他们不敢直接弹劾王相公,就拿叶大人这样的年轻官员开刀。不过也好,让他去地方历练历练,积累更多的人脉和政绩,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叶祖洽离京赴任那天,赵安正好在城外办事,看到他的马车从身边经过。车驾很简单,只有两辆马车,一辆装着行李,一辆坐着家眷。叶祖洽掀开窗帘,看到赵安,还笑着挥了挥手,神情坦然,没有丝毫沮丧。

赵安看着马车渐渐远去,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状元郎。他们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韧性。面对顺境不骄傲,面对逆境不气馁,始终保持着对朝廷和百姓的忠诚,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第六章状元宰相的养成路

熙宁十年,王安石罢相,新法受挫。但叶祖洽在湖州的政绩却十分突出,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整顿吏治,让湖州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给他立了一块“德政碑”,上面刻着他的功绩。

这年冬天,叶祖洽被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正三品官员,负责为皇帝起草重要诏令,是朝廷的核心官员之一。这年他三十岁,成为了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之一。

赵安此时已经升任吏部员外郎,有了更多参与朝政的机会。他经常在朝堂上看到叶祖洽,只见他比几年前成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