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大宋状元路:从布衣到朝堂栋梁(2 / 5)

加入书签

着“相府”“枢密院”的牌子,正往画舫的方向追去。老吏笑着说:“瞧见没,这就开始抢人了。多少官员盯着状元郎呢,能把他拉到自己门下,将来就是一大助力。”

赵安望着远去的画舫,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挤破头也要考状元。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通往权力中心的捷径。在大宋,状元郎就意味着光明的前途,意味着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改变命运,甚至影响国家的走向。

第三章天子门生初入仕

一个月后,赵安在吏部档案房整理文书时,意外看到了叶祖洽的任职文书。上面写着:“新科状元叶祖洽,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事。”他心里咯噔一下,将作监丞是从六品,通判更是州府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这起点确实比一般进士高太多了。

正看着,档案房的老吏走了进来,看到赵安手里的文书,笑着说:“这状元郎就是不一样,刚入仕就授通判,多少人熬一辈子都达不到这个职位。”

赵安好奇地问:“海州是大州,让一个刚入仕的状元去做通判,能行吗?”

“你可别小看状元郎。”老吏摆摆手,“叶祖洽在殿试时写的策论,连皇上都赞不绝口,说他有经世济民之才。而且他在翰林院这一个月,表现十分出色,起草的几份诏书都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派他去海州做通判,就是让他去基层历练,将来好委以重任。”

老吏还告诉赵安,大宋的状元郎很少一开始就留在京城,大多会被派到地方担任要职,积累行政经验。比如真宗朝的状元王曾,先任济州通判,后来官至宰相;仁宗朝的状元欧阳修,先任西京留守推官,后来成为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

赵安正听得入神,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出去一看,只见叶祖洽穿着崭新的官袍,正和几个翰林院的官员告别。他已经收拾好了行装,几个小厮正在搬运箱子,里面装的大多是书籍和文具。

叶祖洽看到赵安,微微颔首致意。赵安连忙拱手行礼:“叶大人,恭喜赴任。”

叶祖洽笑着回礼:“多谢赵主事。以后还请多多关照。”他的笑容温和,没有丝毫状元的架子,让赵安心里好感顿生。

旁边的翰林学士对叶祖洽说:“海州虽远,但民生凋敝,正是施展才华的地方。皇上和王相公都很看重你,盼着你做出成绩来。”

叶祖洽郑重地点点头:“下官定当不负皇恩,不负所托。”

看着叶祖洽的马车渐渐远去,赵安心里忽然生出一丝敬佩。很多新科进士中了状元后,都想留在京城,享受荣耀和特权,而叶祖洽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去地方的任命,这份担当确实难得。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安偶尔会从海州来的文书中看到叶祖洽的名字。他在海州推行新法,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很快就做出了成绩。有份文书里说,叶祖洽到任三个月,就解决了海州多年的水患问题,当地百姓还为他立了生祠。

半年后,赵安在一次吏部会议上,听到侍郎曾公亮提起叶祖洽。曾公亮对宰相王安石说:“叶祖洽在海州表现出色,颇有才干,不如调回京城,任集贤校理如何?”

王安石点点头:“朕也正有此意。这状元郎确实是个人才,让他在地方再历练半年,明年调回京城,任知制诰。”

赵安听得心里一惊,知制诰是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但权力很大,是很多官员梦寐以求的职位。叶祖洽从通判到知制诰,只用了一年多时间,这晋升速度在大宋官场实属罕见。

他这才明白,大宋的状元郎不仅仅是考试成绩好,更要有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朝廷对状元郎寄予厚望,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只要能做出成绩,晋升速度会远超常人,很快就能进入朝廷的权力中心。

第四章朝堂交锋显锋芒

熙宁四年深秋,叶祖洽调回京城,担任知制诰。赵安因为工作关系,有了更多接触他的机会。每次在朝堂或官署见到叶祖洽,他都在忙碌地处理公务,要么是在起草诏令,要么是在和其他官员讨论政务,丝毫没有新科状元的浮躁和傲气。

这天,赵安去政事堂送文件,正好赶上朝廷讨论新法的会议。叶祖洽作为知制诰,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上,宰相王安石提出要推行青苗法,让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向官府借贷,秋收后再连本带利归还,以减轻高利贷的剥削。

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保守派官员的反对,御史中丞司马光站起来说:“青苗法看似利民,实则不然。官府放贷必然会层层盘剥,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臣请陛下三思。”

其他保守派官员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争论起来。赵安站在角落里,看到叶祖洽一直沉默地听着,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叶祖洽忽然站了出来,朗声道:“陛下,臣以为青苗法可行,但需加以完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叶祖洽从容地说:“青苗法的本意是好的,关键在于如何执行。臣在海州时,曾试行过类似的办法,让州县官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放贷,利息不超过二分,由乡绅和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