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报平安(2 / 3)

加入书签

乞儿们消息灵通,且走街串巷不易引人注意,让他们送信再合适不过。

他往前挪了两步,果然看见老槐树下蜷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才五六岁,身上的衣服打满补丁,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窝头。

听见脚步声,那大些的孩子立刻抬起头,警惕地盯着他们,把两个小的护在身后。

元老放缓了语气,从怀里摸出一块玉扳指,还有那张叠得整齐的字条,慢慢递过去。

“小兄弟,能不能帮个忙?把这张字条送到府衙,交给里头当差的人就行。”

他浑身上下除了那身衣服和戴在手上的玉扳指,其他东西都被河水冲跑了。

那孩子愣了愣,没接,只疑惑地看着元老。

鸢尾纳闷。

送到府衙?

这老伯怎么不让她们去送?为什么要送到府衙去?不是报平安的家书吗?

她欲言又止,最后啥也没问。

“放心,不是什么坏事,只是一封报平安的信。送过去后,你跟府衙的人说‘元老安好’,他们自然会给你答谢。”元老和蔼道。

孩子还是犹豫,视线落在元老手里的玉扳指上,又看了看身边饿得直啃手指的小同伴,咽了口唾沫。

元老见状,把扳指和字条一起塞到他手里。

“拿着吧,你送到信扳指就是你的,府衙还有重谢。”

孩子捏着温热的扳指,又看了看字条,终于点了点头,把字条小心翼翼地塞进怀里,对着元老鞠了个躬,拉起两个小同伴就往城里的方向跑,一溜烟就不见了影子。

元老看着他们背影消失在路口,松了口气,摸了摸身边大狗的头。

这下好了,既让孩子放心,我也能再多吃几天好吃的。

鸢尾:“……”

原来是有亲人在府衙。

她想说下次如果有要送的信,可以随着桃源居的饭一起送过去。

想了想又作罢。

反正他的亲人马上要寻来了,估计也没下回。

两人又沿着小路走了会儿。

元老毕竟身子还没完全好,走得久了就有些喘。

鸢尾见状,扶着他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下,两只大狗也乖乖地趴在他脚边,把头搁在他的膝盖上。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元老的衣襟上,暖得人犯困。

他眯着眼睛,听着不远处的鸟鸣声,不想回京城的念头越发强烈。

在这儿不用管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不用看大臣们的脸色,每天有好吃的,有温顺的狗子作伴。

这样的日子多好啊。

-

再说那送信的孩子,一路小跑着进了城。

府衙红墙黑瓦,门口站着两个挎着刀的衙役,看着就威严。

孩子站在门口,心里有点发怵,磨磨蹭蹭了好一会儿,才鼓起勇气走上前。

“官……官爷,我有封信要送进去,是给……给元老报平安的。”

衙役闻言,脸色立刻变了。

这几日府衙上下都在找失踪的元老,沈大人都快把整个城翻过来了,怎么会有乞儿来报平安?

其中一个衙役上下打量了孩子一番,见他虽然穿着破旧,但眼神还算老实,便接过他递过来的字条,又让人把孩子带到旁边的耳房等着,自己则拿着字条快步往里走。

字条一路递到了沈正泽的书房。

沈正泽这几日几乎没合过眼,眼底满是红血丝,桌上堆着厚厚的卷宗,都是各地报上来的寻人消息,却连元老的一点踪迹都没有。

他正揉着眉心,听见外面传来衙役的声音。

“大人,外面有个乞儿送来一封信,说是给您报元老平安的。”

“外公?”沈正泽猛地抬起头,沉声说:“快把信拿进来!”

衙役把字条递过去,沈正泽一把抓过。

他展开字条,上面是外公熟悉的字迹,虽然写得简单,只有“一切安好,勿念”六个字,却让他悬了多日的心瞬间落了地。

他盯着字条看了又看,确认是外公的笔迹没错。

这些天他一直担心外公出事,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现在终于有了消息。

外公平安无事,这比什么都重要。

他把字条紧紧攥在手里,深吸了口气,才对着外面喊道:“把那个送信的孩子带进来,再备些银子,好好答谢他。另外,去告诉厨房,今日加几个菜,再温一壶酒。”

很快孩子被带了进来。

沈正泽看着他,语气比刚才温和了不少。

“孩子,这封信是谁让你送的?他现在在哪儿?”

孩子见沈正泽穿着官服,没想象中那么吓人,胆子大了些,把元老在城外让他送信的事说了一遍。

至于具体元老现在在什么地方,他当然也是不知道的,表情十分茫然。

沈正泽听完,心里有了数。

城外的山脚下确实有几处村落。

只是他之前派人去查过,没发现外公的踪迹,想来是外公故意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