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弹奏钢琴(1 / 2)

加入书签

每晚七点整,沈伊沐准时坐在这架施坦威三角钢琴前。灯光从高处流泻而下,如同某种神圣的仪式,将她笼罩在光晕中心。她微微吸气,指尖落下,第一个音符便如一颗沉静水珠,坠入“云端”饭店大堂这片由昂贵地毯、璀璨水晶灯和低语香氛构成的深潭。

“云端”是这座城市浮华的冠冕。空气里永远弥漫着一种混合的冷调——高级香水的余韵、顶级雪茄的昂贵烟雾,以及金钱无声流淌时散发的微凉气息。沈伊沐的琴声,是这背景里最熨帖的注脚。她弹奏肖邦的夜曲,德彪西的月光,偶尔是精心改编的流行金曲。音符流畅、完美、无懈可击,如同她身上那件剪裁合体的黑色小礼服,一丝不苟地包裹着她,也包裹着她那份恰到好处的疏离。她从不看台下,只凝视着琴键上跳跃的光斑,仿佛那里才是她存在的全部疆域。侍者悄无声息地为她续上柠檬水,杯壁凝结的水珠,像她指尖偶尔滑落的微凉汗意。

她知道自己是这奢华布景的一部分,如同那些巨大的花瓶里每日更换的、价值不菲的洋兰。她的琴声是背景,是氛围,是让那些衣冠楚楚的客人觉得物有所值的听觉点缀。她习惯了这种“被看见”又“完全不被看见”的悖论。她的目光偶尔掠过人群,看到的是精心修饰的面孔、闪亮的珠宝、握着酒杯或文件的手,以及一种普遍的、对周遭一切(包括她的音乐)心不在焉的漠然。她的琴声,是他们的背景板,是证明他们身处“云端”的声学标识。

直到那个男人出现。

他总是在沈伊沐弹奏到肖邦《雨滴》前奏曲中段时出现,像一道无声的指令。他坐在大堂角落最暗的沙发位,几乎与阴影融为一体。他从不点酒,只一杯冰水。他从不看菜单,也从不与服务员交谈。他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沈伊沐和她身后的钢琴。

起初,沈伊沐并未特别留意。她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客人。但他的目光不同。那不是欣赏音乐表演的专注,也不是单纯打量一个漂亮女子的审视。那目光像一张无形的网,沉静、执着,带着一种穿透性的探究,仿佛要透过她流动的指尖,越过她完美的琴声,直抵她内心某个连她自己都试图忽略的角落。她感到一种奇异的被“看见”的刺痛,那感觉如此陌生,又如此锐利,让她在某个高音区指尖微微一颤,几乎弹错一个音符。

她开始下意识地留意他。他总穿着深色系、质地精良却毫无装饰的西装,神情冷峻,周身散发着一种与这饭店的浮华格格不入的沉寂。他像一块投入锦缎的顽石,沉默,却有着不容忽视的重量。沈伊沐发现,他只在她弹奏某些特定曲目时才会出现——那些带着忧郁底色、在华丽技巧下藏着隐秘挣扎的曲子。比如肖邦的某些夜曲,比如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中那些深沉的段落。他似乎能听懂她藏在完美音符下的叹息。

一种微妙的张力在琴声与目光之间拉扯。沈伊沐的演奏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那些原本被她完美控制的音符,偶尔会泄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像平静湖面下突然涌动的暗流。她不再仅仅追求技巧的精准,而是任由一些更私人的情绪渗入琴键。有时是深夜独处时的孤寂,有时是对某种遥远、模糊事物的渴望,有时甚至是对这华丽牢笼无声的抗议。她知道他在听,在捕捉。这种被“听懂”的感觉,既让她心惊,又让她感到一种病态的慰藉。她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舞蹈太久的人,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一个沉默的观众,他看懂了她每一个旋转的弧度里藏着的疲惫与坚持。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饭店里客人稀疏,雨点猛烈敲打着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发出沉闷的鼓点。沈伊沐弹奏的是李斯特的《爱之梦》第三首。这首曲子通常被演绎得浪漫缠绵,但今夜,在窗外的雨声和内心的暗涌交织下,她弹得格外投入,指尖流淌出一种近乎绝望的深情,仿佛在倾诉一场注定无望的沉沦。高潮处,她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音符如决堤的洪水,在空旷的大堂里激荡、回旋。

曲终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雨声中,余韵未绝。沈伊沐微微喘息,抬起头,习惯性地望向那个角落。

沙发空着。

只有一杯水,杯壁凝结的水珠正沿着杯身缓缓滑落,在深色的桌面上留下一道蜿蜒的水痕,像一道无声的泪迹。他走了。没有告别,没有征兆,如同他出现时一样突兀。

一种巨大的、猝不及防的失落感瞬间攫住了沈伊沐,比窗外的暴雨更猛烈地冲刷着她。她猛地站起身,黑色的琴凳在光滑的地板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她顾不上周围侍者惊诧的目光,也顾不上自己失态的举动,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向那个角落。

她扑到沙发前,手指颤抖着抚过那道冰冷的水痕。水痕很凉,带着雨夜的湿气。她环顾四周,只有空旷和寂静。他消失了,像从未存在过。可那道水痕,那杯只喝了一半的冰水,却如此真实地烙印在她眼前,灼痛了她的眼睛。

一种强烈的冲动驱使着她。她冲出大堂,冲进冰冷的雨幕里。雨水瞬间浇透了她的头发和薄薄的礼服,刺骨的寒意让她打了个哆嗦,但她毫不在意。她站在饭店巨大的雨棚下,目光急切地扫过被雨水模糊的街道、昏黄路灯下穿梭的车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