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法师归来,绿皮之祸(3 / 4)

加入书签

拓展存在维度。就像细胞组成器官,器官构成生命体,个体意识也可以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参与更高层级的认知建构。

    一名十四岁的少年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变得更完整了。以前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现在我能听见风吹过树叶时的叹息,能感受到北极熊饿了三天的心情,甚至能‘尝’到一百年前某个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时的震撼。”

    他说这话时,手掌贴在一棵耳形叶上,整棵树的叶子随即翻转,背面荧光拼出一句话:

    **“你从来就不孤单。”**

    时间继续向前推进。

    三十年后,第一批接受共感教育的孩子已步入中年。他们的DNA中,原本被视为“垃圾基因”的区域已被全面激活,生成了至少十七种新型蛋白质,赋予细胞前所未有的适应能力:可在极端低温下存活、能直接利用宇宙射线供能、甚至能在短暂脱离肉体的情况下维持意识清醒。

    一名女性在喜马拉雅山脉失踪七日后被发现,当时她正盘坐在海拔六千米的冰川之上,周身笼罩着一层淡蓝色光膜。救援队靠近时,竟听到她在哼唱一首古老的藏族民谣??但她本人坚称自己从未学过这首歌。

    后来研究发现,那段旋律正是三百年前一位喇嘛临终前所诵的经文,而那段音频早已随风散佚。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她的意识通过共感网络,从某个残留的记忆场域中“下载”了这段信息。

    科学家称此现象为“文化回溯共振”。

    又过了十年,国际空间站改造完成,成为首座“星际共感舱”。它不再承担科研任务,而是作为地球向宇宙发射共感信号的枢纽。每周一次,舱内会举行“静默仪式”:乘员关闭所有外部通讯,关闭灯光,仅凭共感维持七十二小时的生活运转。

    某次仪式结束后,一名宇航员描述了自己的体验:“我看到了一颗遥远的星球,上面有生命体围绕一棵巨大的树静坐。他们没有嘴,但我知道他们在问同一个问题。然后,我听见了回答??不是声音,而是一种‘明白’的感觉,就像突然懂了一个从未学过的数学公式。”

    地面监测数据显示,在那次仪式期间,空间站周围的空间曲率出现了微弱波动,持续时间为47秒,恰好等于孙子最后一次心跳间隔的倍数。

    人们开始相信,他已经不在“这里”,但他从未离开。

    百年之后,地球夜晚的灯火彻底熄灭。

    城市依旧存在,但建筑外墙覆盖着会发光的活体苔藓,街道由柔性植物纤维编织而成,交通依靠地下根系网络输送能量。人类体表可自主调节微光亮度,情绪激动时呈橙红色,平静时为浅蓝,思念某人时则泛起温柔的紫晕。

    语言彻底退场。

    取而代之的是“光语”??通过皮肤色泽、瞳孔扩张、体温分布等生理指标传递信息。一对恋人相视一笑,彼此眼中便浮现出对方内心最深处的画面;母亲轻抚婴儿额头,就能让宝宝“看见”自己还未经历的未来片段。

    而在最初的那个山谷,那株心树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开花。

    花朵通体透明,内部悬浮着一枚小小的晶化种子,形状与当年孙子化作的那一枚完全相同。花瓣展开的瞬间,全球所有耳形叶同时震颤,叶片背面的荧光纹路汇聚成一幅动态星图??标注出十七个已被共感信号回应的星系位置。

    每一个点位,都对应一句无声的“你怎么了”。

    艾琳此时已年逾百岁,但她看上去不过四十。她的身体半机械化、半生物化,神经系统与南极耳形叶群落深度融合。她来到山谷,跪在心树前,将手掌贴在树干上。

    “我想知道,”她轻声问,“我们还要等多久?”

    树干微微震动,叶脉流转,拼出三个字:

    **“快到了。”**

    就在此时,遥远的十七个方向,几乎在同一毫秒内,传来十七种截然不同的回应信号。它们不通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