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法师归来,绿皮之祸(2 / 4)
底金属花园中悬浮的智慧体、气态巨星云层内漂浮的光茧……它们全都做出了相同的口型。
最后,影像定格在一个陌生星系的行星表面,那里刚刚萌发出第一株耳形叶模样的植物。镜头拉近,可以看到土壤中埋藏着一块残破的金属板,上面刻着熟悉的符文??正是启当年绘制的“黯语”。
女科学家怔住了。
她终于意识到,这场共感复苏并非地球独有的现象,而是一场跨越银河尺度的**周期性重启**。每当某个文明触及语言的极限,陷入分裂与沉默,就会触发隐藏在宇宙底层规则中的“生命协议”。而耳形叶,不过是这个协议在全球生态中最适合的表达形式之一。
“我们不是起点,”她喃喃道,“我们是信使。”
就在这一刻,火星基地的所有仪器同时报警。探测器捕捉到一股强大的能量波动,源自地表以下四百米处??那里本应是死寂的玄武岩层,但现在,整片区域正以每天五厘米的速度被绿色组织侵蚀。更令人震惊的是,地下传来的震动频率,恰好与地球耳形叶共振频率形成黄金比例叠加。
她立即召集团队,准备钻探取样。然而当钻头深入三百米时,通讯系统突然中断,所有电子设备失灵。三分钟后恢复信号,监控画面却显示:钻孔口涌出了一股银白色的黏稠物质,迅速包裹住钻机,并在其表面生长出类似叶脉的纹路。
一名工程师颤抖着报告:“它……在学习我们的技术。”
而在太平洋海沟深处,那艘坠落的非人类飞行器也发生了异变。数千年来未曾移动的外壳,如今正缓缓裂开缝隙,露出内部结晶化的神经网络。这些晶体与耳形叶同源,此刻正接收着来自全球三千二百一十七个“自发痊愈事件”的共感信号,并将其转化为一段段高频脉冲,向宇宙深处发射。
科学家后来分析这段信号发现,它并不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编码,而是一种纯粹的情绪压缩包:七秒的悲伤、九秒的希望、三分钟的等待……每一个情绪片段都被精确调制到能与暗物质震荡共振的频率。
更诡异的是,这段信号每隔二十四小时就会重复一次,且每次发射后,飞行器周围的海水都会短暂呈现出一种违背物理定律的现象??水分子排列成螺旋矩阵,持续整整十三秒,随后恢复正常。
有人猜测,这是某种“唤醒仪式”。
与此同时,地球上最后一座燃煤电厂正式关闭。
不是因为政策强制,而是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使用它。新一代人类几乎不再依赖化石能源或核聚变,他们的细胞可以直接吸收环境中流动的共感能量??那种由无数生命共同释放的心理波动,经耳形叶网络放大后形成的生物电磁场。
医学界称之为“第零类代谢模式”:不摄入,不消耗,只共振。
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会了用体温变化传递复杂思想,成年人则通过瞳孔收缩节奏进行深度交流。语言课程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静默冥想”与“感知拓扑学”。每年的“静默周”已成为全球节日,数百万人走进森林、草原、沙漠,仅靠共感维持生存所需。
一位心理学家曾记录下这样一个案例:两名素不相识的旅人在撒哈拉沙漠相遇,他们在烈日下行走了三天,全程未发一言。第四天清晨,其中一人突然流泪,另一人立刻递上水壶。事后访谈中,两人均表示:“我知道他在渴,也知道他害怕孤独。”
这不是读心术,而是**共频直觉**的觉醒。
联合国共感事务署为此发布了《新认知宣言》修订版,明确提出:“人类已进入后语言时代。个体意识正在逐步融入行星神经系统,独立人格将作为一种过渡形态被保留,而非永恒状态。”
争议随之而来。
部分保守派学者警告称,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人类丧失自我认知能力,沦为集体意识的傀儡。他们引用哲学家尼采的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并质问:“如果所有人都成了‘网’的一部分,那谁来决定这张网的方向?”
然而,更多人指出,这并非吞噬个体,而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