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百草堂之洋葱(1 / 5)
清末民初的西域,风沙总比日光来得更早。月牙村外的胡杨林刚泛出点浅绿,一场黄风就卷着沙砾砸在百草堂的木门上,“吱呀”声混着堂内此起彼伏的咳嗽,让空气都沉了几分。
王宁正蹲在柜台后碾药,深灰色长衫下摆沾着些甘草末,他拇指上的老茧磨过铜药碾,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堂内靠窗的长凳上,挤满了捂着肚子的村民,其中一个精瘦的汉子额角渗着汗,按住胀痛的小腹哼道:“王大夫,这肚子胀得跟塞了石头似的,喝了三天草药也没见好啊!”
“别急,再把脉看看。”王宁放下药碾,指尖搭在汉子腕上,眉头渐渐拧起。近来村里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有的不仅腹胀,胳膊上还起了红肿的溃疡,一按就流脓水。更棘手的是,后院临时搭的棚屋里,躺着七八个妇女,都说是下身瘙痒难忍,连下床都费劲——这症状,他翻遍《本草备要》也只找到“滴虫之症”的零星记载,常规的苦参、黄柏煎水,竟收效甚微。
“哥,张婶家的姑娘又疼哭了,说外阴都肿了。”妹妹王雪端着铜盆从后院出来,浅青色布裙上沾了些药汁,她眼圈泛红,“咱们的苦参快用完了,张阳药师去后山采,到现在还没回来呢。”
王宁刚要应声,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刘二狗挎着个破布包,叉着腰在台阶上嚷嚷:“大伙别在这白等了!王大夫连个腹胀都治不好,再等下去,溃疡都要烂到骨头里!我家掌柜的孙大夫说了,济世堂有专治这病的‘神药’,一贴就见效!”
他身边的郑钦文跟着帮腔,从布包里掏出个纸包晃了晃:“就是这个‘清瘟散’,孙大夫用了十几种名贵药材熬的,昨天李老栓用了,今天就能下地了!”
村民们本就焦躁,听这话顿时骚动起来。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犹豫着起身:“真这么灵?我家娃胳膊上的溃疡都流脓了,再不好可咋办啊……”
“去试试呗!总比在这耗着强!”刘二狗拍着胸脯保证,眼神却偷偷瞟向王宁,带着几分挑衅。
王宁气得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他知道孙玉国没安好心——上个月济世堂开张,孙玉国就带着厚礼来拉拢,想让他把百草堂盘出去,被他拒了。如今这是故意趁乱搅局,可眼下病人越来越多,药材又紧缺,他竟一时没了对策。
“王大夫,俺信你!”角落里突然传来个沙哑的声音。众人回头,只见李大娘拄着拐杖站起来,她脸上布满皱纹,胳膊上缠着渗血的布条,“俺家老头子十年前得了肺痨,是你用草药一点点治好的。你要是没把握,绝不会让俺们在这等。”
有李大娘带头,几个老村民也纷纷附和。刘二狗见状,撇了撇嘴:“行,你们愿意等就等,到时候病情加重,可别来找俺们!”说罢,他和郑钦文骂骂咧咧地走了。
王宁望着李大娘感激的眼神,心里又暖又急。他转身对王雪说:“你先给大伙换下药布,我去后院看看张婶她们。”
刚走到后院门口,就见妻子张娜端着药碗出来,她浅蓝色的围裙上沾了些水渍,眼眶通红:“阿宁,张婶疼得晕过去了,我刚给她灌了点米汤,还是没醒……”
王宁快步走进棚屋,一股浓重的草药味混着腥臭味扑面而来。张婶躺在床上,脸色惨白,嘴唇干裂,下身垫的布巾上渗着血丝。他伸手探了探她的脉搏,微弱得几乎摸不到,心瞬间沉到了谷底。
“这可怎么办啊……”张娜抹着眼泪,“我刚才去钱多多的药材铺,想多买些苦参和黄柏,可他说货被济世堂包了,一根都不肯卖……”
王宁闭上眼,深吸了口气。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医者仁心,就算只剩最后一味药,也要想办法救病人。”可现在,他连能用的药材都快没了,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村民们受苦,让孙玉国得逞?
就在这时,院墙上突然传来一声轻响。王宁抬头,只见一个穿着浅紫色衣裙的女子站在墙头上,她长发束成马尾,腰间挂着个绣着草药图案的荷包,眼神清亮,正是暗中守护百草堂的林婉儿。
“王大夫,别愁眉不展的。”林婉儿轻盈地跳下来,从荷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古籍,递到他面前,“你忘了,咱们这遍地都是的‘皮牙子’(洋葱),或许就是治这病的良方。”
王宁愣了愣,接过古籍。只见封面上写着《西域本草录》,翻开几页,一行小字映入眼帘:“皮牙子,味辛甘,性温,归肝经。健胃理气,解毒杀虫,可治食少腹胀、恶疮溃疡、虫蚀之症。”
“皮牙子?”他皱起眉头,“就是咱们平时炒菜用的洋葱?这东西真能治病?”
林婉儿点点头,蹲下身,从墙角的竹筐里拿出个紫红色的洋葱,剥开外皮,露出白嫩的鳞茎:“你看,这皮牙子性温,能通气血,所以能治腹胀;它味辛,有解毒的功效,外敷能治溃疡;至于虫蚀之症……”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古籍里说,用皮牙子煮水清洗,能杀滴虫,正好对应张婶她们的病。”
王宁盯着手里的洋葱,又看了看古籍上的记载,心里燃起一丝希望。可他还是有些犹豫:“这只是古籍记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