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百草堂之川楝子(1 / 5)

加入书签

金铃子解厄:川楝子的药铺江湖事

清末光绪年间,蜀地青溪镇被连绵青山裹着,穿镇而过的青溪河泛着粼粼波光,将镇上两家药铺的招牌映得格外分明——东头“百草堂”的黑底金字透着温润,西头“济世堂”的朱红匾额却总带着几分锐利。

辰时刚过,百草堂的两扇木门“吱呀”被撞开,伴随着急促的呼喊:“王掌柜!救命!”三个村民抬着门板冲了进来,板上蜷缩着个中年汉子,面色蜡黄,双手死死按着小腹,额头上的冷汗顺着颧骨往下淌,每喘一口气都带着细碎的呻吟。

柜台后正在戥药的王宁闻声抬头,他身着藏青色长衫,袖口沾着淡褐色的药渍,指间因常年捻药磨出薄茧,鼻梁上架着副细框墨晶镜,镜片后的目光沉稳如潭。“莫慌,先把人抬到里间榻上。”他放下戥子,声音不高却透着安定人心的力量。

里间的药香更浓,空气中飘着当归、陈皮与艾草混合的气息。王宁屈膝蹲在榻边,指尖搭在汉子腕上,指腹轻按寸关尺,片刻后又掀开汉子眼皮看了看,转头问旁边哭红了眼的妇人:“他这腹痛是突然发作的?昨夜吃了些什么?”

“是突然疼起来的!”妇人抹着泪,“昨夜就喝了碗糙米粥,今早还好好的,刚扛着锄头要去地里,突然就倒在地上了,疼得直打滚……”

王宁颔首,又让汉子张嘴,借着窗棂透进的晨光看了看他的舌苔,随即起身走到柜台前,提笔在纸上写着什么。“是蛔虫积腹,郁气堵了经脉,得用川楝子行气杀虫,再配延胡索疏肝止痛。”他一边说,一边喊徒弟王雪拿药。

王雪刚及笄,梳着双丫髻,青色布裙上别着个绣着甘草叶的香囊,闻言立刻转身去药柜后翻找。她踮着脚拉开标着“川楝子”的抽屉,伸手一摸却空了,又蹲下身检查柜底,最后捧着空抽屉跑到王宁面前,脸上满是慌张:“哥,川楝子……没了!”

“怎么会没了?”王宁皱起眉,转头看向坐在角落里整理药账的张阳。张阳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药师,头发半白,颔下留着短须,双手布满老茧,指缝里还嵌着经年累月洗不掉的药粉。他放下手中的账本,叹了口气:“前几日就该补货了,可孙玉国那边把镇上的川楝子都收走了,说要等价钱涨了再卖。我去寻钱多多,他说他手里的货也被孙玉国订了,暂时调不来。”

“这孙玉国,又在搞鬼!”王雪气得攥紧了拳头,双丫髻上的流苏都跟着晃。她刚学抓药没多久,最见不得有人拿药材做文章。

榻边的妇人听见这话,哭声更响了:“王掌柜,那可怎么办啊?他疼得快撑不住了……”

王宁走到榻边,先从药罐里取了些艾叶,用火折子点着后放在铜盆里,让烟气熏着汉子的肚脐周围,暂时缓解疼痛。“你先别急,川楝子在山里能采到,只是得找成熟的果实。”他话音刚落,里间的门帘被掀动,一个身着浅灰色短打、腰佩短剑的女子走了进来。

女子名叫林婉儿,是百草堂的护院,也是王宁的远亲。她生得高挑,眉眼利落,头发束成马尾,额前碎发被汗水打湿,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我去山里采。”她听到了几人的对话,直接开口,“后山就有川楝树,这个时节该结果了。”

王宁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纸,用炭笔快速画了个川楝子的模样:“你记着,要挑表面金黄、有六条纵棱的,捏着要有点软,别采青的。青的没成熟,毒性大,会伤肝。采回来得先晒干去壳,用酒炒过才能用,不然寒性太重,会伤脾胃。”他一边说,一边把纸递给林婉儿,又从柜台下拿出个粗布药篓,“让小雪跟你一起去,她认药快,也能搭把手。”

王雪立刻点头,转身去取背篓,还不忘往里面塞了把小铲子和一块擦汗的帕子。林婉儿接过药篓,对王宁道:“放心,我们快去快回。”

两人刚走到门口,就见一个穿着绸缎马褂的矮胖男人站在台阶下,手里摇着把折扇,正是药材商人钱多多。他看到林婉儿和王雪背着药篓,眼珠转了转,上前拦住她们:“哎呦,王姑娘,小雪姑娘,这是要去哪儿啊?”

“去山里采川楝子。”王雪直言,“孙玉国把货垄断了,我们只能自己采。”

钱多多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堆起笑:“采川楝子啊……山里不安全,再说孙玉国说了,后山的药材他都‘包’了,你们要是去采,怕是会惹麻烦。”他话里的暗示再明显不过。

林婉儿眼神一冷,握住腰间的剑柄:“山里的药材,是天地长的,不是他孙玉国的私产。我们采药救人,谁敢拦?”她说着,拉着王雪绕过钱多多,径直往镇外的山路走去。

钱多多看着两人的背影,收起折扇,嘴角撇了撇,转身往济世堂的方向去了。

王宁在铺子里听得真切,他走到窗边,看着林婉儿和王雪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眉头始终没有松开。张阳走到他身边,低声道:“孙玉国肯定会让人去拦她们,要不要……”

“不用。”王宁打断他,“婉儿的身手能护住自己和小雪。我们先把其他药材准备好,等她们把川楝子带回来,立刻炮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