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百草堂之冬瓜(7 / 7)
如草木,只要守住本心,就能长出救人的力量。
秋雨连下了三日,把江南小镇的石板路洗得发亮。百草堂的屋檐下挂着串串冬瓜皮,被雨水打湿后泛着深绿,像一串串翡翠帘子。王宁坐在药案前,正给一本泛黄的《炮炙大法》描红,张娜在旁分装冬瓜霜,瓷罐碰撞的轻响和着雨声,格外安宁。
“哥,县太爷派人送告示来了!”王雪举着张红纸冲进屋,辫子上还沾着雨珠,“说孙玉国被判了三年,济世堂的药材都充公了,让您去清点呢!”
王宁放下笔,指尖在“冬瓜霜:白如凝脂,性凉而缓”的批注上停了停。窗外,林婉儿正帮着村民晾晒受潮的药材,青布裙沾着泥点,发间的忍冬簪却依旧亮洁。那日官府验明驱暑丹确是假药后,孙玉国供出了所有勾当,连三年前用劣质药材换走钱多多一批真当归的事也抖了出来。
“清点就不必了,”王宁道,“让官府把能用的药材分给镇上的药铺吧。”他看向张娜,“倒是济世堂后院那几株老冬瓜,得想法子移过来,那是孙老爷子当年亲手种的,比寻常冬瓜药性强三分。”
张娜想起什么,从樟木箱里翻出个布包:“前几日整理孙玉国充公的东西,发现这个,像是药谱。”布包上绣着株冬瓜藤,打开竟是本手抄的《孙氏药录》,最后一页画着株野冬瓜,旁注“山阴处产,配生姜可解其烈,救水肿危症”。
王雪翻到其中一页,惊呼:“哥!你看!这里记着用冬瓜皮配生姜治小儿惊风,跟你上次救李家娃子的方子一模一样!”
王宁心头一震。原来孙玉国并非从未学过医,只是被利欲蒙了心。他想起孙玉国小时候在药铺看他切药,眼里的羡慕是真的;想起孙老爷子临终前,特意把这株冬瓜藤托付给百草堂照看,说“若玉国走了歪路,让这冬瓜替我教他”。
“把这方子抄下来,”王宁轻声道,“等孙玉国出来,给他送去。”
寒露那天,王宁带着王雪去后山移孙老爷子的老冬瓜。藤蔓已爬满半面墙,结的冬瓜虽小,表皮却凝着层厚霜。“孙老爷子说过,冬瓜要经霜才够味,人也得经事才懂事。”王宁挥着锄头,忽然挖到个硬物,竟是个陶瓮,里面装着本《救急方》,扉页写着“赠吾儿玉国,望汝医者仁心”。
冬月初雪那天,百草堂的冬瓜霜得了“县优药材”的牌匾。县太爷亲自来挂匾时,镇上的人都来了,李老汉带着村民送来面锦旗,绣着“冬瓜虽凡,药心不凡”。林婉儿站在人群后,看着王宁接过牌匾,忽然笑了——那笑容里,藏着她守了多年的秘密:她爹原是孙老爷子的药童,临终前让她护着百草堂,只因“这药铺里的人,懂草木的心”。
王雪在院里支起摊子,教孩子们用冬瓜瓤做灯笼。张娜煮了一大锅冬瓜羊肉汤,汤里飘着生姜片,暖得人心里发烫。王宁坐在药案前,翻着那本《救急方》,忽然发现夹着张字条,是孙老爷子的笔迹:“药者,疗人也;医者,疗心也。冬瓜无华,却能涤浊,如君子之德,不在于表,而在于心。”
暮色降临时,雪落下来,给百草堂的屋檐镶上道白边。王宁望着院里晾晒的冬瓜皮,在雪光里泛着柔和的光。他忽然明白,父亲说的“药心”,从来不止于药材本身,更在于用医者的心,去懂草木的性,去解众生的苦。
林婉儿递来碗热汤,轻声道:“明年开春,把孙老爷子的冬瓜种撒下去吧。”
王宁点头,接过汤碗。热气模糊了视线,却清晰地看见檐下的冬瓜皮串在风中轻摆,像串起的岁月,也像串起的药心——朴素,却坚韧,在时光里,熬出最动人的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