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2 轻重缓急(3 / 3)
一个深层问题:基层议政代表中,真正懂农事者不足三成。许多决策出自书生之手,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一名老农在巡回听证会上直言:“你们说‘以工代赈’好,可我家老头子七十岁了,扛不动沙袋,难道就该饿死?”
这句话如惊雷炸响。林雪连夜召集改革小组,提出“专业议政席位制”:除普选代表外,增设农业、水利、医卫、工匠等十二类专业技术席位,由行业内部推举德高望重者担任,享有同等表决权。此举初遭质疑,有人讥讽“难道要让泥腿子决定国家大事?”
王铁柱在病榻上得知后,提笔批注:“千年前,贵族笑商贾逐利;五百年前,士子嘲匠人造物;今日我们若再鄙视劳动者的声音,便是背叛初心。”
方案最终通过。首批推举会上,一位常年研究稻瘟病的老农当选农业代表,他上台第一句话是:“我不识字,但我认得虫子咬过的叶子。”全场肃然起敬。
与此同时,北方传来喜讯:联合赈灾兵团成功堵住黄河缺口,更利用灾后重建之机,推广“共济工坊”模式??灾民以劳动换取建材与工具,自行修建房屋,既恢复家园,又积累技能。周元甫派人送来影像卷轴,画面中,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夯土筑墙,孩童在新屋前放纸鸢,天空湛蓝如洗。
王铁柱观罢,久久不语。良久,他对林雪说:“我们总以为变革始于口号,其实不然。它始于一个人肯为陌生人冒雨送药,始于母亲让孩子去读一本没有皇帝的书,始于一群老人愿意相信,未来的日子不必再跪着过。”
身体稍愈后,王铁柱重返政事堂。第一件事便是推动“青年巡政计划”:选拔百名十八至二十五岁的青年,分赴边疆、矿区、渔村、驿站,实地考察民生,归来撰写《民情实录》,作为政策修订依据。其中一名叫李昭的少年,从岭南归来,呈上厚厚一册报告,详细记录了瑶寨女子无法继承山林的困境。他在结尾写道:“她们砍柴养家,却不能拥有柴山;她们唱歌传史,却被排除在族谱之外。所谓平等,不应只停留在纸上。”
这份报告引发激烈辩论。保守派坚持“祖制难违”,改革派则主张“法随情变”。最终,经三次全民投票,修正案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试点女子继承权改革,期限五年,成效显著者推广全国。
夏日炎炎,金陵河岸绿柳成行。一日黄昏,王铁柱独自漫步至九江大堤,驻足于“人民万岁”四个鹅卵石大字前。夕阳西下,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与堤坝融为一体。一名小学生跑过来,仰头问:“叔叔,这字是谁写的呀?”
“很多人一起拼的。”王铁柱蹲下身。
“那为什么要写这个呢?”
“因为以前,有人觉得只有皇帝才配称‘万岁’。”他指着远处玩耍的孩子们,“但现在我们知道,每一个能自由呼吸、安心读书的人,都值得活一万年。”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蹦跳着离去。王铁柱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他知道,这场始于贫穷的革命,早已超越了金钱与权力的争夺。它是一场关于尊严的觉醒,一场绵延千里的播种??在无数普通人的心田里,种下了“我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
夜幕降临,秦淮河上灯火choвa亮起。一艘画舫缓缓驶过,舱内传出清朗诵读声,是孩子们在练习《公民启蒙读本》第一章:“我们生而自由,因协作而成社会;我们各有不同,因尊重而共存。治理国家者,非天授神权,乃民之所托……”
王铁柱站在岸边,听着那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如同听见春天的河流破冰前行。他知道,前方仍有风雨,仍有暗礁,但只要这声音不停,希望就不会熄灭。
而这希望,从来不靠金银堆砌,只源于一颗颗不肯低头的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