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藏在仪式里的年味与牵挂(2 / 4)

加入书签

的,羊肉汤馆打包回来的剩菜放在冰箱里,明天热一热就能吃,好像也没什么缺的。

这么想着,忽然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

这十多天来,从敲定装修方案到盯着工人施工,再到装修完后的卫生清洁,我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白天要上班,晚上就往工地跑,生怕哪里装得不合心意;装修结束后,又自己拿着抹布、拖把一点点擦干净地板和家具,墙角的灰尘、窗户缝里的水泥渣,都得蹲在地上一点点抠出来。

那时候只想着赶在女儿回来前把家收拾好,倒不觉得累,现在看着焕然一新的屋子,看着女儿满意的模样,才后知后觉地感到疲惫,连肩膀都有些发酸。

我又在屋里转了一圈,确认客厅的灯都关好了,电视也拔了插头,才放心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躺在床上,柔软的床垫托着身体,紧绷了十多天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小区里的路灯还亮着,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一丝微弱的光。

不知道躺了多久,迷迷糊糊间,楼下的马路上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救护车汽笛声——“呜哇——呜哇——”,声音由远及近,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我下意识地睁开眼,侧耳听着,那汽笛声越来越清晰,又渐渐变远,最后朝着中心医院的方向去了,慢慢消失在夜色里。

心里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这大过年的,不知道是谁又遇到了急事,希望没什么大碍。

屋子里很安静,只剩下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还有隔壁卧室里女儿轻微的呼吸声。

我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这几天的画面——装修时工人忙碌的身影、采购年货时集市的热闹、接女儿时车站的拥挤,还有刚才饭桌上女儿说要回来的话。

疲惫感一点点涌上来,眼皮越来越重,没一会儿,我也伴着这安稳的夜色,沉沉睡了过去。

疫情三年,像是一道无形的屏障,把那些关于过年的欢乐记忆都隔在了时光的另一端。

每当临近除夕,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心里总忍不住泛起一阵怅然——已经太久没有过过一场真正热闹的年了。

还记得从前,除夕这天就像被施了魔法,整个世界都洋溢着欢喜的气息。

天还没亮,家里的长辈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拜祖先做着精心准备。八仙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热气腾腾的供品,有寓意年年有余的整条鲜鱼,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整鸡,还有刚蒸好的馒头、年糕,每一样都透着满满的心意。

长辈们穿着整齐的新衣,手里捧着香烛,神情庄重地带领全家人叩拜祖先,嘴里还念念有词,诉说着一年的收获,也祈求着来年的平安顺遂。

孩子们虽然似懂非懂,却也跟着大人的样子,有模有样地跪拜,鼻尖萦绕着香烛的淡淡烟气,心里满是对新年的期待。

拜完祖先,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年夜饭了。厨房里早已飘出阵阵诱人的香味,红烧肉的浓郁、糖醋鱼的酸甜、炖鸡汤的醇厚,交织在一起,勾得人直流口水。

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说说笑笑,手里的筷子不停,嘴里的话也不断。爸爸会讲起这一年在外面工作的趣事,妈妈会叮嘱孩子们多吃点,长辈们则会给小辈们夹菜,时不时还会拿出红包,看着孩子们开心得蹦蹦跳跳,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年夜饭过后,便是最热闹的放烟花爆竹环节。

大人们会搬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孩子们则围在一旁,眼睛里满是期待的光芒。随着“咻”的一声,烟花腾空而起,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有的像盛开的牡丹,有的像漫天的繁星,有的像飞舞的巨龙,引得人们阵阵欢呼。

孩子们则会拿着小烟花棒,在院子里追逐嬉闹,烟花棒闪烁着微弱却温暖的光,映着他们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小巷。

那时的除夕,家家户户都会穿上新衣,门上早已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对联上的字迹工整有力,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屋里的墙上也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年画,有胖娃娃抱着大鱼的,有财神爷笑容满面的,还有描绘着丰收景象的,每一幅年画都色彩鲜艳,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新衣的人们,互相说着新年的祝福,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可如今,一切都变了。为了安全考虑,上面划定了安全片区,城市周围不允许随便放烟花爆竹,一旦有人违反规定,不仅会被举报,还会面临罚款甚至拘留的处罚。

除夕的夜晚,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烟花爆竹声,只有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零星的响声,显得格外冷清。没有了烟花爆竹的点缀,夜空变得漆黑而单调,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与繁华。

孩子们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却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在院子里追逐嬉闹的快乐。

家家户户虽然依旧会贴对联、挂年画,穿上新衣吃年夜饭,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浓浓的年味,仿佛随着烟花爆竹声一起消失了。

人们坐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