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0章 山里老人(2 / 2)
的威严。
他看向李翊,“这就是黄家的那个小子?”
“是,叫李翊。”许森示意李翊上前,“小翊,叫冯爷爷。”
李翊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冯爷爷好。”
冯爷爷又仔细看了看他,特别是他的眼神和站姿,半晌才道:“嗯,眼神还算正,身板也还行,就是这城里娃的细皮嫩肉,得磨磨。黄秋平那个老小子,还能想起把孩子送来磨砺,算他没忘本。”
他的话语直接,甚至有些粗粝,却让李翊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属于祖辈那个年代的质朴。
许森陪着笑道:“所以才来叨扰您老嘛。想让他在您这儿住段时间,跟着干点活,听听老故事。”
冯爷爷没再多说,算是默认了。
他让两人进屋,窑洞里陈设简单,土炕、方桌、几个木箱,墙上贴着已经发黄的世界地图和几张褪色的奖状,空气中有股淡淡的烟草和干草混合的味道。
晚上,冯爷爷亲自下厨,做了手擀面和腌制的酸菜。
饭桌上话不多,冯爷爷问了几句李安然和马岛的情况,许森回答很谨慎,并没有涉及机密内容。
李翊只是安静地听着,感受着这与马岛奢华生活、欧洲紧张冒险截然不同的氛围。
饭后,冯爷爷点起一锅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看向李翊:“小子,知道你外公为什么让你来吗?”
李翊想了想,小心地回答:“父亲说,让我回来看看,学点东西。”
“看什么?学什么?”冯爷爷吐出一口烟圈,“是看这穷山沟?学怎么种地编筐?”
李翊一时语塞,转头看向一旁含笑不语的许森。
冯爷爷敲了敲烟袋锅:“是让你看看这片土地,看看这土地上的人。让你学学什么叫吃苦,什么叫忍耐,什么叫根。你们在外面再怎么风光,别忘了,血脉里流着的,是这里的血。没了这根,再大的树,风一吹也就倒了。”
他的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在李翊心上,他忽然有些明白父亲和师傅的深意了。
欧洲的经历让他见识了世界的复杂与险恶,而这里,将教会他如何沉淀,如何找到内心的定力与归属。
接下来的日子,李翊就在这个小山村住了下来。
每天天不亮,他就跟着冯爷爷起床,喂鸡、担水、打扫院子,然后跟着村里的壮劳力一起下地干活。
起初,繁重的农活让他这个习惯了军事训练,但从未真正从事过体力劳动的少年叫苦不迭,手上很快就磨出了水泡,肩膀也被扁担压得红肿。
冯爷爷从不呵斥,只是默默示范,或者在他快要坚持不住时,递上一碗水,用粗糙的手掌拍拍他的肩膀。
村里的乡亲们起初对这个突然出现的,衣着体面却笨手笨脚的城里娃感到好奇,但见他肯吃苦,不娇气,也渐渐接纳了他,偶尔会教他一些干农活的窍门,或者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跟他聊上几句。
夜晚,李翊就睡在土炕上,听着窗外田野里的虫鸣蛙叫,或者听冯爷爷和来访的老伙计们讲述那些遥远的、关于战争、关于饥荒、关于这片土地变迁的故事。
那些故事里没有欧洲阴谋的诡谲,却充满了血与火的真实、生存的坚韧与人性的光辉。
他也会在夜深人静时,拿出那枚金属铭牌摩挲,思考着守护者、涅盘计划那些未解的谜团,想着远在马岛的家人,以及……不知身在何方的佐伊。
在这里,这些思绪似乎不再那么焦灼,就像山间的雾气,虽然存在,却不再遮蔽天空。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李翊的皮肤晒黑了不少,手上的茧子也厚了,原本略显单薄的身板似乎也结实了一些。
更重要的是,他眼神中的那丝游离与迷茫,渐渐被一种沉静所取代。
这天,许森再次来到村里。
当他看到李翊正熟练地帮着冯爷爷将晒干的玉米棒子脱粒,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晚饭后,许森对冯爷爷说:“老班长,我们打算明天走了。”
冯爷爷磕了磕烟袋,没有挽留:“嗯,雏鹰总得离巢。这小子,是个好苗子,底子打好了,以后能成器。”
第二天临走时,冯爷爷将一本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页面发黄的旧书递给李翊:“拿着,没事翻翻。不是什么武功秘籍,就是些老辈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李翊郑重地双手接过,却是一本《孙子兵法》的旧注本。
车子驶离村庄,后视镜里,冯爷爷的身影在山坡上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李翊摩挲着手中那本旧书,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不舍。这片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在他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师傅,接下来我们去哪里?”李翊问道,声音比来时沉稳了许多。
许森看着前方蜿蜒的山路,目光悠远:“五台山,去见一位高人。你接下来的功课,不再是力气活,而是静的功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