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数据驱动美味,药膳惊艳全场!(2 / 3)

加入书签

立刻掀开选定砂锅盖。

下一秒,一股与传统药膳截然不同的复合香气弥漫开来。

羊肉的鲜香、酒浸当归的醇厚、生姜的辛香完美融合。

老陈小心地盛出几小碗汤,汤色清亮澄黄。

另一边,蒸锅定时结束,取出天麻枸杞蒸鱼。

鱼皮光洁,鱼肉白皙,天麻片剔透,枸杞鲜红饱满。

苏浩泽率先品尝羊肉汤。

他细细品味,眼睛微微睁大,随即露出惊喜的笑容:“成功了!”

这个信号让整个厨房的气氛瞬间引爆。

秦薇一直紧绷的专业表情瞬间化为惊喜的笑容。

她甚至忍不住轻轻拍了下手,对身边的摄影师说:“快!给特写!太好了,就是这个转折!”

那位年轻的助理编导在尝了一小口后,眼睛猛地亮了起来,之前的担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崇拜的兴奋。

她激动地对秦薇说:“秦导!真的太好喝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等开业了我一定要带朋友来!”

老陈喝完后,紧绷的脸上终于绽放出舒展的笑容:“药味成了底蕴,托住了羊肉的鲜甜,好!”

李医师仔细品味后,满意地点头:“酒浸去燥,分时投料避苦,药效保留得很好,但口感已经完全转变,醇厚温润。”

刘营养师看着平板上的数据,也露出欣慰的表情:“从数据趋势来看,这种优化处理方式在保留核心营养成分的同时,极大改善了适口性。”

在成功的巨大喜悦中,秦薇示意摄像师给苏浩泽团队的每个人都来个特写。

这种激动人心的时刻,更要好好记录一下在场各位的反应,尤其是镜头拉到苏浩泽的时候,更是停留了好一会。

苏浩泽察觉到镜头过来,马上就反应过来,端起旁边成功的羊肉汤介绍道:“很多人认为药膳就是中药加食物,其实不然。‘膳时记’想做的是一座桥梁,用美味作为通用语言,把中医的智慧‘翻译’给现代人的餐桌。”

“就像这碗羊肉汤里,既有千年智慧的沉淀,也有现代人对口味的追求。我们不是在做药,而是在做美食。只是这美食,恰好能滋养你的身心。”

这番话精准地概括了这一切努力的价值,成为了节目的核心理念。

秦薇在一旁忍不住轻轻鼓掌,眼神中满是赞赏:“苏总,这句话总结得太到位了。它不仅是‘膳时记’的理念,也是我们这期节目最想传达给观众的精神。”

送走专家和拍摄团队后,苏浩泽看着团队每一位成员疲惫却兴奋的脸庞,心生感慨。

研发成功的兴奋过后,“膳时记”团队并未被冲昏头脑,而是迅速进入了沉淀与复盘阶段,为即将到来的开业做最扎实的准备。

小厨房里,散落的食材和药材已经收拾整齐,但空气中仍隐约残留着当归、黄芪与羊肉交融的醇厚香气,以及天麻蒸鱼留下的淡淡清香。

苏浩泽、老陈与核心团队的几位成员围坐在一起,面前摆着几本写满记录的笔记本和平板电脑。

“成功只是第一步,”苏浩泽翻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语气沉稳,“酒浸当归的最佳时间、蜜炙的火候临界点、蒸鱼时天麻的精准投料时机,都必须形成标准。我们不能依赖老师傅的手感,要确保每一批客人吃到的都是同一个‘精进’的味道。”

老陈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口感上已经八九不离十,但稳定性是生命线。我建议接下来分三组同时试做,像做实验一样,记录每一个细微参数的变化对最终风味的影响,找到那个‘黄金区间’。”

“营养数据的监测也要跟上,形成我们自己的数据库,”一位团队成员补充道,“李医师和刘老师提供的检测方法很好用,我们要让每一道菜不仅好吃,还要吃得明白。”

思路清晰,方向明确。

会议结束时,大家脸上不见浮躁,反而充满了前路的探索跟期待。

散会后,苏浩泽看到操作台上还剩一小碗试验用的红枣泥,忽然心念一动。

他挽起袖子,加入少许面粉和黄油,熟练地揉捏、塑形,放入小烤箱。

不一会儿,厨房里便弥漫开一股温暖甜蜜的焦香。

他将烤好的几块小巧精致的红枣酥递给老陈。

“老陈,带回去给你家孩子尝尝。这段时间辛苦你了,跟着我天天加班,都没怎么顾得上家里。这份红枣酥就当是我给你家小朋友的赔礼,明天你就好好在家休息,多陪陪孩子吧。”

老陈愣了一下,接过那包还温热的点心,硬朗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那丫头,就爱吃这些甜滋滋的。谢谢苏总。”

这份来自成功喜悦之外的小小关怀,让团队的凝聚力更深了一层。

......

傍晚,苏浩泽特意用保温饭盒分装了一份精心炖煮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和一小份鱼肉细嫩的天麻枸杞蒸鱼,带回家去。

饭桌上,洗完手的苏平安像个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走过来,鼻子使劲嗅着空气里散发的香味:“爸爸爸爸!你带了什么好吃的回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