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灵宪(2 / 3)
道察其数,欲知地道物其树’。”
柳儿凝视着铜晷上那精美的水波纹饰,在月光的映照下,这些纹饰仿佛变成了真实的浪涛,一波又一波地向她涌来。她忽然明白了师父为何一直坚持使用“郁仪”这个古称来指代月亮——就如同潮汐总是遵循着月亮的牵引一样,这古老的文字中似乎也隐藏着天地运行的密码。
柳儿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拿起笔,在竹简上仔细地计算起来。当她将最终的结果写在竹简上时,那墨迹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竹简的纤维间缓缓晕开,恰似星云在苍穹中舒展。
\"差了三刻。\"李明的声音里带着笑意,\"但比上月精确了。\"他指向铜壶滴漏边沿凝结的水珠,\"知道为何古人用'郁'形容浓雾?水汽凝聚如天文观测,需等待最澄明的瞬间。\"
柳儿站在长安城的高处,俯瞰着这座繁华的都市。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如点点繁星般闪耀着,每一盏灯都宛如一颗微弱的星辰,散发出温暖而柔和的光芒。
她的目光被这璀璨的夜景所吸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就在这时,她忽然想起了《灵宪》中的一句话:“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这句话仿佛在她的脑海中回响,让她对宇宙的无限广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手中的毛笔似乎变得沉重无比,仿佛承载着整个宇宙的重量。柳儿凝视着眼前的景象,思绪渐渐飘远。她想到了师父彻夜教学的情景,那些深奥的知识和智慧,如今都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当晨光逐渐染白东边的云层时,柳儿终于恍然大悟。师父的彻夜教学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她去领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智慧。在这浩瀚的星海中,每一个观测者都如同传承光明的“结磷”之人,肩负着探索未知、传承文明的重任。
“师父,”柳儿轻声说道,将手中的竹简轻轻放在浑天仪旁,“我明白了。‘郁仪’不仅是观测天体的仪器,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每一个笔画都承载着对宇宙的思考,它们是如此的精妙和深邃。”
李明站在一旁,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月光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银辉,使他看起来更加庄重和慈祥。
“古人观星,不仅为知天时,更为明天理。”李明缓缓说道,“这‘郁’字里的两木,象征着天地之极;午字,是太阳运行的轨迹;U形,则是日影变化的记录。汉字与天文,本就是一体两面,相互依存,相互印证。”
柳儿静静地聆听着师父的话语,心中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畏之情。她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去探索和领悟。但她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她也能像师父一样,成为传承光明的“结磷”之人。
柳儿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她连忙伸手从衣袖中掏出一个小巧的布袋。布袋看起来有些陈旧,但上面的花纹依然清晰可见。
“师父,您看!”柳儿兴奋地说道,同时小心翼翼地打开布袋,从中取出一面铜镜。这面铜镜虽然不大,但镜面光滑如镜,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柳儿将铜镜举到眼前,仔细端详着,然后对师父说:“这是我用新抄的《黄庭内景经》跟别人换来的铜镜,您看,它的背面还刻有二十八宿图呢。”说着,她将铜镜翻转过来,让师父看那精美的图案。
李明见状,脸上露出一丝惊喜之色。他接过铜镜,仔细观察着上面的二十八宿图,然后赞叹道:“好丫头,你竟然能想到用铜镜来映月观星,真是个聪明的想法!”
李明将铜镜轻轻地放在沙盘上,调整着它的角度,使镜面能够更好地反射月光。随着角度的变化,镜面上渐渐浮现出一些模糊的星象。
“你看,这镜中的星象,与‘郁’字的投影何其相似啊!”李明指着镜中的星象,对柳儿说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慨,“古人造字,往往是观察天象以取其形;而今人解字,则是通过认识文字来了解天象。这其中的奥妙,真是令人深思啊!”
此时,晨光已经逐渐变得明亮起来,观星台上的阴影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缩短。柳儿正忙着收拾那些散落在地上的竹简,忽然间,她的目光被师父放在一旁的铜晷吸引住了。
铜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上面刻有一道道精细的刻度。柳儿发现,在铜晷的表面,有一道崭新的刻痕,与其他刻度相比,显得格外突兀。
“这是……”柳儿疑惑地问道。
李明微微一笑,走到柳儿身边,轻轻抚摸着那道刻痕,解释道:“这是今日日影最短的时刻。”
柳儿凝视着那道刻痕,若有所思。她想起师父曾经告诉过她,太阳的影子在一天之中会不断变化,而当影子最短时,便是正午时分。
“比去年早了半刻。”李明继续说道,“岁月如流,天行有常。柳儿,你要记住今晚所学的知识,待明年今日,你来教我新的发现。”
柳儿的眼眶微微发热,她用力地点了点头,仿佛要把这个瞬间深深地烙印在心底。在这一刻,她突然领悟到,这座观星台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件仪器,都承载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