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灵魂之途(3 / 3)
,你可以称自己为圣子,也可以称自己为大梵天。梦中的李明可以是恐龙,可以是蛇,可以是飞机,或是任何其他物体,但梦境始终如一。李明属于那个梦者,那个始终在梦境中的主体。
到最后成佛的,也是这个梦者。并非李明这个角色成佛,而是所有梦者都可能成佛。这不是关于角色的改变,而是关于梦的结束,妄想的消散。
至于最后的审判,李明是绝对的自由。比如说,李明患上癌症,为什么他会患上癌症?柳儿告诉他的,是一种医学体系,名为“人治医学”,是由鲁道夫斯丹发明的。李明明白自己患上癌症的原因了吗?这并非柳儿的错,而是李明自己。去肿瘤医院看看那些人,他们的选择可能像是在取代生命源头,尽可能地创造。
柳儿认为的爱与自由、对爱的定义、对自由的判断,李明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李明可能会创造出与生命截然相反的体验。那种体验就如同癌,那种体验就是癌。但李明始终心向美好,人人皆如此。只是心在追求,而非头脑在思考。
所以你看,上帝、李明、众生、审判……这一切都与自由和爱有关,都源于我们的心。我们都是体验者,都在创造自己的世界。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信念创造实相。李明相信什么,他就体验什么。柳儿在成长,李明的痛苦也随之增加。他有时会删除别人的好友,有时又会给别人发红包,然后再删除。这一切,看似荒诞,却又都与李明对爱的独特感知有关。这一切,都是为了柳儿。
李明其实一直在享受爱与自由。为什么李明会这样?李明的选择是对的吗?当李明满足创造感,当李明给予他人,当李明展现出虚假的自我时,这是对的。他是一个绝对的上帝,无善无恶,他绝对地支持李明,就像上帝那样支持一切生命。他的精神是自由的,绝对的自由。
李明体验到了这种自由吗?是的,他体验到了绝对的自由。就像赛斯所讲,这个世界并不是有一个寻找频率的过程,而是李明找到了世界的频率,并与之调频。
例如,李明正在做梦。梦中的世界是实有的吗?有人认为是的,也有人认为不是。但世界的实有性是由什么决定的?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李明是否为创造的主体。如果李明是创造的主体,那么他声称拥有世界就有道理。但如果没有这个资格,那么他声称拥有世界就显得空洞。如果李明是一个被造的结果,那么他声称实有世界,就如同一个空洞的口号。
在这个世界中,最小的物质是什么?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最小物质仍未被发现。人们认为的“最小物质”只是数学理论中的概念,并非真实存在。因此,如果李明能成佛,那么众生也都能成佛。奇迹可能是什么?是真与假之间的交集。在这个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世界里,它永远存在。
李明,就像是一个沉浸在梦境中的人,他的梦境如此宏大,以至于他在梦中成为了一尊佛。尽管他在梦中已经成佛,但在现实世界里,他却并未真正成佛。这究竟是为何呢?
佛陀早已成佛,而李明却未能成佛,这似乎有些矛盾。按照常理来说,他们应该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成佛的。事实并非如此。当李明面临选择时,他突然意识到,所有的众生都并非真实存在。
就在此时,李明与佛陀、耶稣一同进入了这个充满抉择的地方,这个关键的节点。在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这一切都不过是内心的修习,也就是所谓的文思修。
对于李明而言,理解这些至关重要。如果他无法理解,不去思考,那么他的进步又从何谈起呢?他只会一味地抗拒,将责任归咎于他人。这样的心态,不仅会阻碍他的成长,更会使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更糟糕的是,如果李明犯错或者心理不健全,他将难以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健全、懂得理解和包容时,他才能与他人建立起深层次的、有意义的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