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平行梦境(2 / 3)
相较于剧烈的运动,他更为推崇借助冥想来舒缓内心的压力、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并给予自身足够的休息时间,以此维系身体与精神之间微妙的平衡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静止”绝非单纯意义上的纹丝不动。相反,它更多地指向了在我们忙碌纷杂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寻觅那一份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从而有效规避过度的身体劳累以及沉重的心理负担。
实际上,李明的这一观点也并非毫无科学根据可言。毕竟,倘若运动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合理限度,就极有可能引发诸如身体疲劳不堪、意外受伤甚至免疫力陡然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且,对于部分人群而言,过量的运动非但无法缓解心理压力,反倒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进而诱发焦虑、抑郁之类的负面情绪。鉴于此,探寻到一个真正契合自身状况的运动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静止休憩时长,便成为了保障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充满活力与宁静祥和之间寻得那个最为理想的平衡点。
至于李明所体验的萨毗迦三摩地(SavikalpaSaadhi),这是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代表了一种介于完全清醒和完全无意识之间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李明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觉知和心智活动,同时体验到与所专注对象的高度合一感。他的心智活动并未完全停止,而是变得微妙而精炼。他仍在进行思考、想象或感知,但这些过程不再受到日常杂念的干扰,而是更加集中和有序。在这种状态下,“观察者”与“被观察”的二元对立不再是冲突性的,而是以一种和谐和平静的方式存在。李明可能会感到自己与所专注的对象之间有一种深刻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未消除自李明意识。总之,李明所体验的萨毗迦三摩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他深入理解并体验意识的深度变化。
当李明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如呼吸、咒语或神像时,他可能会感受到与该对象的融合。这种融合感是一种深入的沉浸和融合体验,但他始终保持对自己的清晰感知,并未完全超越自李明意识。
萨毗迦三摩地是冥想修行中常见的境界,它代表着冥想者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觉知提升和心智净化。这种状态对于冥想者来说是一种珍贵的体验,因为它能带来深度的平静、洞察和灵性成长。
然而,李明所体验到的涅毗迦帕三摩地(NirvikalpaSaadhi)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冥想状态,这是一种完全超越心智活动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他能感受到与宇宙整体意识的融合,超越了所有形式和概念的束缚。
在涅毗迦帕三摩地中,他的心智活动完全静止,不再有任何思想、想象或感知的波动。他的心灵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宁静和清晰,没有任何杂念或干扰。
在这种状态下,二元对立的观念,如“观察者”和“被观察”,彻底消失。他与所专注的对象完全融为一体,体验到了一种无分别的觉知状态。
涅毗迦帕三摩地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觉知状态,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它被描述为一种纯粹存在的体验,即仅仅存在于当下,没有任何过去或未来的概念。
李明通过特定的修炼和实践,达到了一个超越常规人类感知和形象的状态。他发现人类的原形是一个巨大的明亮体,被称为“明晰球体”。在这个明晰球体中,有一个极明亮的中心点,被称为“聚合点”,位于右肩骨二尺之后。聚合点是生命与意识的象征,穿过聚合点的明亮能量纤维代表了意识,构成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稳定感知。
通过聚合点的移动和稳定,李明能够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觉世界。这些世界如此真实,他可以在其中生活、死亡。这个移动和稳定的过程使他能够超越常规的人类感知,进入一种全新的存在状态。
李明认为,人类自李明意识和自怜是阻碍感知的因素。通过聚合点的移动,他能够摆脱这些障碍,进入一种清明的无情状态。这种无情并非残酷,而是自李明意识和自怜的反面。
在聚合点的锻炼中,李明的能量体逐渐完整并最终达到了一种新的状态。他强调,真实并非生活的常态,也不是秩序或道德的一部分,甚至不是可以被合理化的存在。但这就是真实。
这种超越常规的感知和理解,使李明体验到了一种超越常规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只与内心的觉知和意识有关。这种真实,它超越了道德准则和理性思维的束缚,是纯粹的内心体验。在这种真实中,李明感受到了一种与世界紧密相连的连接感,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它与内心的觉知和意识息息相关。
李明认为,人类的自李明重要感和自怜是阻碍真实感知的障碍。通过移动聚合点,他能够摆脱这些障碍,进入一种清明无李明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冷漠无情,而是超越了个人情感和偏见的深度理解。在这种状态下,李明能够更直接地面对世界,不被个人的情感和偏见所干扰。
此时此刻,李明的到来伴随着一种神秘而美丽的现象: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细腻的光雾所笼罩,这种光雾由无数细小的光点组成,闪烁着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