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48章 七七和亲人48(2 / 2)

加入书签

家腌的糖蒜去陪银行科长吃饺子,一瓶“伊力特”

下去,贷款批了八十万;

——工地工人中暑,她熬绿豆汤加藿香正气水,用洗菜的铝盆端到四十度的太阳底下,一勺一勺喂,三个月下来,中暑记录从每天七人降到零。

钢管厂终于活过来,订单排到第二年。

儿子给她在库尔勒市区买了电梯楼,她住两天又搬回厂边板房:“高楼上不去菜地,我憋得慌。”

她在厂墙外开三亩荒地,引的是天山雪水,种豆角、茄子、花生,还试种成功“河南线椒”

工人们下班排队买她的辣椒面,五块钱一大碗,她全存进“工人互助箱”

,谁家有急事谁写个条子就能拿,年底一算,竟散了四万多,却一分不少回流——大家都认她那张“老娘账本”

七年里,她只回过一次北京。

孙女想她想得哭,她哄孩子:“奶奶把戈壁变成‘糖蒜味的绿洲’就回去。”

可直到去年,钢管厂年产值过两亿,儿子在乌鲁木齐又拿下两个风电塔筒工地,她仍蹲在厂门口的小板凳上,给工人缝破手套。

有人问她:“老太太,您图啥?”

她把针在头里蹭两下,说:“我年轻时想翻身,现在想让戈壁翻个身——让沙子变成钱,让娃们变成人。”

今年中秋,儿子在塔中盆地新中标一个光伏项目,工期紧,回不来。

二姐把河南老家晒的芝麻糖、新疆自己打的馕、厂里刚下线的第一根钢管切口,齐齐码进纸箱,写上“娘给儿子的月饼”

,让司机连夜跑五百公里送去。

她在微信里语音,背景是风机的呼啸:

“小新,娘七十啦,还能给你看十年大门。

十年里,你把戈壁再翻一遍,娘把剩下的芝麻糖都留给你。

等你那无人驾驶的车能跑沙漠了,别忘了回来接娘,娘要穿着花棉袄,坐第一排!”

七七对二姐的好,是藏在日子缝儿里的“倒刺”

——平时看不见,一扯就是一整片暖融融的里子。

她记得二姐所有“怕”

怕吃花椒,怕闻汽油味,怕冬天摸凉水。

于是每年霜降前,七七就网购两箱无花椒的“低敏”

胡辣汤料,把二姐家厨房那桶花生油偷偷换成玉米油;双十一抢五双加绒乳胶手套,薄的留北京自家洗碗,厚的寄新疆,快递备注写“二姐刷锅专用,别省”

她更记得二姐所有“逞强”

六十岁还蹲在钢管厂门口缝手套,针脚密得像当年缝纫社。

七七不劝,只把“缝”

变成“送”

——她找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按二姐手型打版,做了三百副“钢丝防扎掌”

工装手套,指尖加导电布,方便划手机;又把手套做成荧光黄,夜里下班,车灯一照,二姐整个人亮堂堂,像给戈壁点了盏会走的灯。

二姐腰椎有旧伤,弯一会儿就直不起来。

七七在网上刷到“新疆风沙大,护腰易积土”

,干脆把护腰做成“分离式”

:外罩是厚帆布,内胆是热石墨烯,每天下班拆下来,水管一冲就干净。

内胆她做了七个,周一到周日绣着“库尔勒的香梨”

“天山的雪”

“儿子的钢管”

,让二姐每天换一“景”

,洗的时候像拆礼物。

去年冬天,新疆零下二十五度,钢管赶工,二姐舍不得开暖气。

七七把自家地暖调到三十度,穿短袖拍视频给二姐:“姐,北京热得冒汗,我替你享受,你那边也别省,电费我交。”

说完直接给儿子的厂子公账打了一万块,备注“妈让交的取暖费,敢退就翻脸”

二姐牙口不好,又爱吃河南老家的焦香芝麻糖。

七七把方子要来,自己熬糖做实验,失败八次后,终于把麦芽糖换成低聚糖,芝麻烤到七分香就停机,切成指甲盖大的小方块,真空包装,寄一箱到新疆,箱面打印大字:“每日限五块,嚼不动就含化,含到过年回家,我再给你烤软的。”

今年端午,七七订了张无座票,站了三十一小时到库尔勒,只为给二姐过个“站着的节”

她带来一只折叠浴桶,天山雪水煮艾草,逼着二姐泡脚。

泡完拿出北京带来的指甲刀,低头一点点剪那裂了口的脚后跟,边剪边说:“姐,你脚底这茧子,比我整个童年都厚。

小时候你背我过河,现在轮到我给你修‘路’了。”

二姐背过脸去,抹泪也抹笑:“死丫头,对我这么好,是想让我欠你几辈子?”

七七把剪下来的茧子装进空药瓶,晃得沙沙响:“欠着吧,下辈子还当姐妹,我还得给你剪,到时候你可别嫌我手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