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七七和丈夫86(2 / 2)

加入书签

生下一儿半女。

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无后为大”

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无疑给外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延续家族香火,外公留起了长长的辫子,蓄起了胡须,一心想要恢复清朝的统治。

他常年在外奔波,学习唱戏、热衷于庙宇事务以及为人说媒。

这些活动虽然看似与他的复国梦想毫不相干,但在外公眼中,它们或许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外公的脾气异常暴躁,就像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火药桶,一点就着。

他经常与邻里之间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激烈的争吵,甚至动手打架。

这种性格让他在村子里的人缘极差,不仅大哥二哥都被他得罪了,就连母亲在家里也备受冷落,无人关心。

有一次,母亲突然生病了,而且病情非常严重。

她的耳朵里竟然生出了蛆虫,这让她痛苦不堪。

然而,由于外公的恶劣脾气,家里根本没有人愿意照顾母亲。

母亲无奈之下,只能拖着病体,艰难地爬到了大姥娘家。

大姥娘看到母亲如此凄惨的模样,心疼不已,立刻带着母亲去看医生。

经过一番治疗,母亲的病情总算得到了控制。

但是,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母亲的身体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她的身高仅仅长到了155米,就再也没有长高过。

父亲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零,站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母亲身材娇小而嫌弃她,相反,母亲那坚毅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他。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父亲在街头偶然间遇到了母亲。

母亲虽然身材娇小,但她的步伐坚定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父亲被母亲的独特气质所打动,瞬间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那一天起,父亲开始主动接近母亲,了解她的生活和梦想。

母亲也逐渐被父亲的真诚和善良所打动,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不久之后,他们相爱了,并决定共度一生。

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

最终,他们迎来了九个可爱的孩子,其中八个是女儿,一个是儿子。

这个大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父母的爱也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延续。

母亲似乎对寄住在娘家这件事心存芥蒂,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渴望着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于是,她开始不断地向父亲灌输回北乡老家搭茅草屋生活的想法。

母亲的言辞恳切而坚定,她向父亲诉说着北乡老家的宁静与美好,那里有清新的空气、翠绿的田野和质朴的乡亲。

她描绘着在茅草屋里过着简单而自在生活的画面,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只有一家人的温馨与安宁。

父亲起初对母亲的提议有些犹豫,毕竟回到北乡老家意味着要面对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母亲的坚持和热情渐渐打动了他,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母亲的鼓动下,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带着一家人回到了北乡老家。

他们齐心协力,动手搭建起了一座简陋但温馨的茅草屋。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母亲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因为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