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火不认龙椅只认烧糊的饭锅(2 / 2)

加入书签

物资都被抢走了。

韩十四本想去官驿求援,却被当地的老匠人拦了下来。

“后生,你有所不知。

这里的官道,三年都通不了一份文书,靠的是‘火路碑’。”

老匠人神秘地说道。

“火路碑?”

韩十四一脸疑惑。

老匠人带着韩十四来到村口,指着一块风化严重的石碑说道:“这就是火路碑。”

韩十四走上前去,仔细地观察着石碑。

只见石碑上刻着一些简易的图纸和维修口诀,旁边还设有一个木箱,里面存放着一些备用的零件。

韩十四顿时茅塞顿开。

原来,民生司早就已经在丝绸之路上,设立了这种“火路碑”

,为过往的商旅和百姓提供帮助。

他召集了流散各地的匠童,以民生司下的《百匠图谱》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制了“沙洲版”

的炉具改造方案。

他们将骆驼粪压制成型燃料,配以风沙防护罩,有效地解决了沙漠地区的燃料问题。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七个县就联合起来,形成了一条“火道链”

,商旅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消息传回长安,裴行俭暗中走访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城镇。

他现,各地的“火路碑”

都是由不同的人手所书写,但却都共用同一套符号体系。

这套符号体系,正是民生司内部的编码!

裴行俭的心中,充满了震惊。

他原本以为,民生司只是一个负责民生事务的普通部门。

现在看来,民生司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窦红线,孙思邈的关门弟子,一个充满活力和正义感的少女,跟随义诊队进入秦岭山区。

她现,山民们因为长期使用劣质烟煤,导致肺疾蔓延。

她向地方官提议,推广煤膏净化法,以减少烟煤对人体的危害。

然而,地方官却以“未经工部核准,不得擅改配方”

为由,拒绝了她的提议。

窦红线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她转而培训村妇,自制“滤毒巾”

这种滤毒巾,用多层麻布夹着石灰粉,包裹住炉口,可以有效地过滤烟煤中的有害物质。

她还录制了一段口诀歌谣,教给村妇们:

“黑烟呛喉咙,白巾护老幼,三日换一次,胜过拜药侯。”

村妇们争相传唱,就连负责巡逻的巡检吏,听闻后也悄悄地给自家灶台装上了一套。

数个县联动起来,竟然自形成了一个“净火联盟”

李承乾在民生司,听取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切,已经引起了某些人的警觉。

李二陛下阅罢西北奏报,手中的御笔重重地摔在了龙案上。

“朕下令开仓……”

李二陛下阅罢西北奏报,手中的御笔重重地摔在了龙案上,溅起的墨点如星,散落在奏折的“民”

字上,显得格外刺眼。

“朕下令开仓,不如一个孩子画的图管用。”

他龙颜震怒,这话音里,是压不住的失望和一丝难以言说的…羡慕?

“传太子承乾觐见!”

须臾,李承乾跪伏于地,听着老爹咆哮。

“好你个承乾,一声不吭地搞出这么多名堂!

这‘灶事互助社’是何物?竟比朕的金口玉言还管用?!”

李承乾叩:“父皇明鉴,儿臣以为,民生技艺,若归官管,便成枷锁;若放民治,反能生根。”

“你的意思是…?”

李二眯起眼睛,帝王心术运转到极致。

“儿臣斗胆,仿‘灶事互助社’模式,在每道设‘民火参议局’,由社师、医生、乡老三方推选代表,定期会商能源政策。”

李承乾的语调不高,却掷地有声。

李二沉吟良久,指节敲击着龙案,出沉闷的声响。

“准奏,试行一年!”

当夜,东宫书房,烛火摇曳。

李承乾独自一人,展开一封盖着火漆的密信——是沈六郎亲笔,字迹飞扬跋扈,带着股江湖气:“殿下,我们修好了三十里沟渠,现在轮到教大人怎么签字放款。”

他轻轻吹灭烛火,黑暗中,那双眼睛亮得惊人,仿佛两簇燃烧的火焰。

“该让他们自己点灯了…”

窗外,夜风呼啸,吹得宫灯吱呀作响,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