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火苗钻进被窝的时候没人记得谁敲过钟(1 / 3)

加入书签

朔方军营,寒风依旧凛冽,但营帐内的温度却如同阳春三月。

老兵们不再蜷缩着身子,而是舒坦地躺在热乎乎的炕上,鼾声如雷,那是对温暖最真挚的赞歌。

短短几日,军营里的伤寒病号锐减一半,士气也跟着蹭蹭往上涨,训练起来嗷嗷叫。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温暖之中。

邻近朔方军营的并、代、忻三州,百姓们依旧在冰冷的土炕上瑟瑟抖。

地方官老爷们面对民生司下拨的炭料,却以“非边防要务”

、“府库空虚”

为由,层层克扣,甚至拒不拨。

“他娘的,当兵的命是命,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

崔琰一听这消息,火爆脾气顿时上来了。

她顾不上女儿家的矜持,带着几个炭工学堂的骨干,风尘仆仆地赶往灵州府。

灵州府衙门口,崔琰一行人被拦了下来。

她亮出民生司的腰牌,却被门房的衙役嗤之以鼻:“民生司?没听说过!

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崔琰深吸一口气,压住心头的怒火,好说歹说,总算见到了礼房主簿。

“大人,这是朔方军营的暖炕工程报告,这是老兵们联名写的血书,恳请大人体恤民情,拨炭料!”

崔琰将一叠材料递了上去,语气恳切。

那主簿眼皮都没抬一下,端起茶杯,慢悠悠地喝了一口,这才斜眼看着崔琰,阴阳怪气地说道:“呦,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几个匠人。

我说,尔等匠流,懂什么朝廷体统?这炭料啊,是战略物资,要优先保证边防。

老百姓嘛,冻一冻就习惯了,死不了人。”

崔琰听得怒火中烧,攥紧了拳头,指甲都掐进了肉里。

她强忍着没有爆,冷冷地说道:“大人此言差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才是社稷之本!

若是百姓受冻,民怨沸腾,恐怕……”

“放肆!”

主簿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你敢威胁本官?!

来人,把这些刁民给我轰出去!”

几个衙役一拥而上,将崔琰等人推搡出门外。

崔琰踉跄了几步,差点摔倒在地。

她抬头看着高大的府衙,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难道,我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

当夜,灵州府城门外,寒风呼啸。

一堆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崔琰坚毅的脸庞。

她站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面对着乌泱泱的围观百姓,声音洪亮地说道:“乡亲们,朝廷靠不住,咱们就靠自己!

今天,我就教大家伙儿怎么做暖炕炉!”

她一边讲解,一边动手组装。

从炉膛的砌筑,到烟道的走向,再到双循环的设计原理,她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错过一个字。

有些人还拿出纸笔,认真地抄录着图纸。

“崔教习,这炉子真能暖和吗?”

一个老汉颤巍巍地问道。

“能不能暖和,您看看就知道了!”

崔琰笑着说道,点燃了炉膛里的柴火。

很快,一股暖流就从炉膛里散出来,驱散了周围的寒意。

百姓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纷纷围着炉子取暖。

“哎呦,真暖和!

这比烧火盆可强多了!”

“是啊,是啊!

有了这炉子,这个冬天就好过多了!”

“崔教习真是菩萨心肠啊!”

崔琰看着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欣慰。

她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百姓们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战胜严寒!

远在千里之外的扬州,沈六郎收到了崔琰的信。

“北方匠材短缺,难以为继?”

沈六郎眉头紧锁,少年团的伙伴们也愁眉不展。

暖炕炉虽好,但需要大量的陶土和铁料,这些都是北方紧缺的物资。

“有了!”

沈六郎眼睛一亮,突然想起了什么。

“咱们去年修浮灶船的时候,不是废弃了很多油布残片吗?那些油布经过桐油浸泡,耐寒防潮,要是能用在暖炕炉上……”

少年团的伙伴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连夜开始试验。

他们将油布残片裁剪成合适的尺寸,用桐油浸泡,然后包覆在炉管上。

经过测试,油布裹层可以有效地减少炉管的散热,提高暖炕炉的热效率。

“太好了!

这样一来,咱们就能节省大量的燃料了!”

沈六郎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暖炕炉的炉芯是用陶土烧制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普通的百姓很难掌握。

“咱们能不能设计一种简易的木模,用木模压制陶芯,这样就算是非专业的工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