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石不开口自有万人走(2 / 3)

加入书签

他们不是反对女子参政,而是反对一切可能威胁到他们利益的新生事物。

炭工学堂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对技术的垄断,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

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地打压,想要将一切扼杀在摇篮里。

李承乾没有驳斥,也没有动怒,而是淡淡地批复道:“准奏。

择日,请柳大人亲临炭工学堂观课一日。”

柳奭接到旨意,心中颇为得意。

他心想,太子还是太年轻了,根本不懂得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

只要他能在炭工学堂里挑出一些毛病,就可以借题挥,彻底扼杀这个所谓的“匠学”

第二天,柳奭带着几个随从,趾高气扬地来到了炭工学堂。

学堂里的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上课,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

柳奭随意走进一间教室,只见一个年轻的学子,正站在一个简易的风箱前,对着一个炉灶猛烈地鼓风。

“这是在做什么?”

柳奭皱着眉头问道。

一旁的教习连忙解释道:“柳大人,这是学生们在改良炉灶,通过改进风箱的设计,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煤炭的消耗。”

“减少煤炭的消耗?”

柳奭嗤笑一声,“简直是天方夜谭!

煤炭的燃烧效率是固定的,岂是靠一个小小的风箱就能改变的?”

教习没有说话,只是示意那个学子继续操作。

只见那个学子不断调整风箱的结构,炉灶里的火焰越来越旺盛,温度也越来越高。

柳奭仔细观察着,现这个经过改进的风箱,确实比传统的风箱效率更高,燃烧也更加充分。

“这……这怎么可能?!”

柳奭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不敢相信,这些所谓的“匠人”

,竟然真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煤炭的燃烧效率。

接下来,柳奭又参观了其他的教室,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明和改进。

有的学生在研究如何提高煤炭的纯度,有的学生在设计更加节能的取暖设备,还有的学生在探索如何利用煤炭的副产品,来制造其他的物品。

柳奭越看越心惊,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

他现,这些所谓的“匠人”

,并不是一群只会埋头苦干的蠢货,而是一群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在不断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参观结束后,柳奭沉默了。

他原本以为,炭工学堂只是一群哗众取宠的骗子,但他现在现,自己错了。

大错特错。

这些“匠人”

,才是真正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回到府中,柳奭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三天没有出门。

三天后,他默默地将那份弹劾李承乾的奏折,从书房里拿了出来,然后,放进了火盆里。

与此同时,远在慈恩寺的徐惠,也在整理着东宫的旧档。

她无意中现了一份残破的密令,上面的字迹,她再熟悉不过,正是李承乾的笔迹。

密令的内容,涉及当年魏王“天雷事件”

的布局痕迹。

徐惠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一直以为,李承乾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储君。

但现在,她现自己错了。

李承乾也并非完全清白,为了达到目的,他也会不择手段,也会玩弄权术。

徐惠拿着那份残破的密令,久久无法平静。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将这份密令上报,李承乾的储君之位,恐怕会岌岌可危。

如果不报,她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最终,徐惠还是没有上报,也没有销毁。

她只是将那份密令,夹入《民生志》的初稿,并在旁边批注了一行小字:

“太子非不清白,乃肯担污名。”

夜幕降临,李承乾站在甘露殿外,望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心中感慨万千。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他只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能够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殿下,时候不早了,回宫歇息吧。”

身旁的太监轻声劝道。

李承乾摇了摇头,淡淡地说道:“不,朕还要去一个地方。”

“殿下要去哪里?”

李承乾没有回答,只是抬脚走向黑暗之中,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夜风微凉,李承乾负手立于承天门下,望着那点点星光,仿佛看到了大唐未来的模样。

他要去的地方,是百姓的心里。

翌日,一道石破天惊的消息,如同一阵狂风般席卷了整个大唐:太子殿下要搞事情了!

洛阳、益州、扬州,三大城市同时增设炭工分院!

更炸裂的是,殿下竟然要搞什么“匠籍入流”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