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火信拜东宫(1 / 2)

加入书签

李二的旨意,终究还是没能颁布。

或者说,是淹没在了接下来一连串让人应接不暇的“意外”

之中。

三十里外,李承乾勒马停步。

他眺望着长安城的方向,那座雄伟的都城,此刻在他眼中,却像是一只蛰伏的巨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殿下,已经到了。”

薛仁贵策马上前,声音洪亮。

李承乾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他抬手示意,身后的百骑立刻列阵。

阳光洒在他们锃亮的盔甲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仿佛是一支钢铁洪流,蓄势待。

李承乾从怀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那是各地献上的“图纸”

汇总。

这些图纸,是百姓们的心血,也是他李承乾重返东宫的“通行证”

他翻开册子,一页页仔细地审阅着。

每一张图纸上,都凝聚着百姓的智慧和期望。

他拿起笔,在每一张图纸上都认真地批注着。

“凡献技者,记功一等,待东宫重开,赐匠籍。”

李承乾一笔一划地写下这句话,语气坚定而充满力量。

他知道,这些工匠,将会是他未来成就大业的重要基石。

“殿下,已经安排妥当,工匠们连夜赶制‘火信匣’。”

薛仁贵在一旁低声说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嘴角微微上扬。

他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宣告他的归来。

夜幕降临,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

在距离长安城不远的一处秘密工坊里,工匠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他们按照李承乾的指示,连夜赶制着一件特殊的“礼物”

——火信匣。

这火信匣,以铁穗犁为形,象征着农耕和百姓。

匣子内部,则藏着百地农夫联名的请愿书、火器工坊布局图副本,以及那枚烧制陶印。

匣顶,则刻着四个大字:“民火承乾”

这不仅是一件礼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民意,一份李承乾与百姓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的另一边,长孙无忌正在进行着一场不动声色的“布局”

早朝之上,长孙无忌突然提出,东宫遭遇火灾后,需要“净地三日”

,以驱散邪气。

他建议“暂闭宫门,停诸司查档”

,以免影响东宫的“净化”

他的提议,看似是为了东宫着想,实则却是为了给李承乾的归来创造机会。

在朝议结束之后,长孙无忌悄然将“火信匣”

提前送入东宫旧库,并且秘密交给了徐惠,让她藏于佛堂的地砖之下。

“今夜子时,火信入宫,门由你开。”

长孙无忌看着薛仁贵,语气严肃地说道。

薛仁贵颔,”

子时,夜深人静。

东宫之中,徐惠悄悄地来到佛堂。

她点燃了三支火把,然后将它们插入佛堂地砖上的暗孔之中。

这暗孔,与地库的通风道相连。

火光顺着通风道,映出微弱的光芒。

在宫墙之外,薛仁贵遥遥地看到了这信号。

他立刻下令,让亲兵抬着“火信匣”

来到东华门。

“奉工部令,送农政重修要件入宫!”

薛仁贵高声喊道。

守门的宦官想要阻拦,却被薛仁贵按住了剑柄:“长孙公亲批,误时者斩!”

“火信匣”

顺利地进入宫门,然后被直接送到了佛堂。

而此时,在掖庭宫中,武媚娘也得知了“火信入宫”

的消息。

她连夜沐浴更衣,然后将一柄小铁锤——那是杜君卿所赠,用第一炉新铁打造——缠在了臂上。

这把小铁锤,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她决心改变命运的象征。

她又取出了《农器改良札记》的残页,贴身藏好。

这残页,是她了解李承乾思想的窗口,也是她未来在东宫立足的资本。

次日清晨,武媚娘早早地来到了掖庭宫门。

她看到徐惠捧着匣子,从东宫的方向走来。

她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地,拦住了徐惠的去路。

“婢子武媚娘,愿持锤为奴,入东宫效力。”

武媚娘的声音清脆而坚定。

徐惠凝视着她良久,似乎想要看穿她的内心。

最终,她点了点头:“可。”

武媚娘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与此同时,李承乾正站在长安城外的一处高坡上。

他眺望着东宫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期待。

按照计划,现在东宫应该已经燃起了“民火”

,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