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东宫火未熄(1 / 2)
夜幕下的河东道,驿站的灯笼像是风中摇曳的鬼火,勉强驱散着无边的黑暗。
李承乾独自坐在房中,灯光在他脸上投下明灭不定的光影,衬得他深邃的眼眸更加幽深。
他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金属模块,只有半个巴掌大小,上面布满了繁复的纹路,隐隐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是系统留下的最后一点遗产——“气象诱导”
模块,一个可以小范围影响天气的黑科技玩意儿。
李承乾凝视着它,仿佛在看着一个老朋友。
有了它,他可以呼风唤雨,制造“天意”
,让自己的计划更加顺利。
但他最终还是缓缓摇了摇头。
“天雷…终究是外力。”
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坚定。
他想起了那些在田间挥汗如雨的百姓,想起了工坊里为了陶印技术日夜不休的工匠,想起了东宫外翘以盼的百姓。
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改变这个时代,而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
李承乾走到灶台边,扒开冰冷的灰烬,将那块“气象诱导”
模块埋了进去。
“天雷已动,我不再借天。”
他低声说道,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这一刻,他彻底放下了对系统的依赖,选择相信自己,相信人民的力量。
回到房间,李承乾唤来了杜君卿和裴守约。
“明日起,传令下去,所有火犁的宣传,都改为‘东宫旧制,重光于野’。”
他目光如炬,语气不容置疑。
“让天下人都知道,我李承乾,还没死!
我不仅没死,而且一直在等着他们,等着他们为我,为大唐,打开这扇门!”
杜君卿和裴守约对视一眼,他们知道,太子殿下已经做出了选择,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一夜无话。
长安城,冷宫。
徐惠轻车熟路地穿梭在破败的宫殿之间,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她没有点灯,而是径直走到院中的水井旁。
借着微弱的月光,她现井台的石缝中,多出了一枚不起眼的铁钉。
那是薛仁贵的亲兵留下的信号——“子时三更,火起东南”
。
徐惠心中一动
她不动声色地将铁钉拔出,扔进了水井深处。
然后,她回到房间,从床底下摸出一个油灯,小心翼翼地藏入了井壁的暗格之中。
接着,她又找出一件旧宫袍,那是她入宫时穿的,早已褪色泛黄。
她将宫袍浸透了灯油,然后叠放在了房间角落的柴堆之下。
夜深了,冷宫里一片死寂,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乌鸦叫声,更显得阴森可怖。
子时三更,徐惠悄悄起身,从暗格中取出油灯,用一根绣花针挑落灯芯。
“噗”
的一声,火苗窜起,瞬间点燃了浸透了灯油的柴堆。
火借风势,迅蔓延开来,舔舐着墙壁,吞噬着屋顶。
火光冲天而起,照亮了冷宫的夜空。
由于徐惠刻意控制,火势并没有蔓延到其他宫殿,而是集中扑向了东南角的一座偏殿——那里是东宫旧藏《农政全书》所在。
“着火啦!
着火啦!
东宫起火啦!”
守宫的宦官惊慌失措地大喊大叫起来,声音凄厉而绝望。
东华门外,薛仁贵一直密切关注着东宫的动静。
当他看到冲天而起的火光时,嘴角勾起了一抹冷笑。
“时机到了!”
他猛地拔出腰间的佩刀,高声喝道:
“飞骑军听令!
救火!
护档!”
“是!”
飞骑军士齐声应和,如狼似虎般冲向东华门。
他们训练有素,行动迅,很快就控制了东华门内外,封锁了所有通道。
“奉工部令,抢救东宫农政旧档!”
薛仁贵的亲兵手持火把,列队高呼,声音洪亮而威严。
在混乱中,薛仁贵亲自带人冲进了火场,从偏殿里“抢出”
了几口箱子。
这些箱子看起来破破烂烂,里面装的都是一些烧焦的残卷,但箱子的底部,却暗藏着东宫的印信,以及一份《火犁屯田策》的原本。
几个负责守卫东华门的羽林郎想要上前阻拦,却被薛仁贵拦了下来。
“火起于内,非我纵之。”
薛仁贵按着剑柄,目光冰冷地扫视着他们。
“若尔等不救,是弃祖制!
莫非,你们要眼睁睁看着太宗皇帝的心血,付之一炬吗?”
羽林郎们被薛仁贵的气势震慑住,一时语塞,不敢再上前阻拦。
第二天早朝,长孙无忌将“抢救所得”
的旧档呈了上去。
他打开箱子,拿出一卷烧焦的残卷,痛心疾地说道:
“陛下,东宫藏
↑返回顶部↑